翻译
荷叶高耸承映着朝阳,一节节茎秆横卧在春水中。
水面平铺着杂乱的浮萍叶片,屡屡晃动,仿佛在传递鱼卵萌动的消息。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诗,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苏辙兄弟曾在此任职。
4. 北亭:岐下某处园林或官署中的亭台名,具体地点不详。
5. 田田:形容荷叶茂盛相连的样子,源自《乐府诗集·江南》“莲叶何田田”。
6. 抗朝阳:迎着初升的太阳。抗,承接、迎对之意。
7. 节节:形容荷梗或水草分段生长之状。
8. 卧春水:横躺在春天的水面上,写植物茎叶漂浮之态。
9. 平铺乱萍叶:平静的水面上散乱地铺展着浮萍的叶子。
10. 屡动报鱼子:水面频繁波动,仿佛在传递鱼卵孵化或游动的信息。“报”字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知觉意味。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岐下诗》之一,题为“北亭”。诗中描绘了北亭附近春日池塘的自然景致,以细腻笔触刻画荷叶、浮萍与水中鱼子的动态,展现生机盎然的春意。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恬淡幽远,体现了苏轼善于从日常景物中捕捉诗意的审美能力。全诗寓情于景,虽无直抒胸臆之语,却透露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亦暗含对自然生命律动的敏锐感知。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北亭”为题眼,选取池塘一角小景入诗,展现出苏轼观察自然的细致与诗心的灵动。首句“田田抗朝阳”写荷叶蓬勃向上之姿,阳光照耀之下,绿意盎然,充满生命力;次句“节节卧春水”则转写荷梗或水草横陈水面之态,一“卧”字写出柔美闲适的情调。前两句一立一卧,动静相生,构图富有层次。后两句转入水面细节:“平铺乱萍叶”写视觉之杂而不乱的自然秩序,“屡动报鱼子”则诉诸动感与想象,将水面微澜解释为鱼卵活动的讯号,赋予自然以灵性。尤其“报”字精妙,化无情为有情,体现诗人对生命萌动的敏感与欣喜。全诗虽短,却景中有情,静中有动,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清丽婉约的一面,也预示其日后“平淡中见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写景如画,‘报鱼子’三字尤见匠心,非实写鱼子之动,乃借波影之摇曳以传生意耳。”
2.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东坡早年诗多清丽之作,《岐下诗》数首皆可观,此篇状物生动,寓意不露,有风人之致。”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评:“语极浅近,而兴象自佳。‘田田’‘节节’叠字运用得体,不嫌重复,反增节奏之美。”
4.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此诗作于嘉祐七年(1062)春,时轼任凤翔府签判,与子由唱和甚多,此为其一。诗风近唐人小景,未逞才气,而情味自足。”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