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行行荆棘里。温水微茫绝又流,深如车辙阔容輈。
虾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我为侯生不能已,
盘针擘粒投泥滓。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
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
一寸才分鳞与鬐。是日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
便当提携妻与子,南入箕颍无还时。叔í君今气方锐,
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翻译
我辈中的侯生字叔起,邀我持竿去温水垂钓。
拂晓策马出长安城门,整日行进在荆棘丛中。
温水渺茫断续流淌,深如车辙宽仅容车。
虾蟆跳跃雀鸟洗浴,纵有鱼儿何足追求。
我为侯生难以推却,盘绕钓针掰碎饵料投泥淖。
申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才起一竿。
浮漂忽动忽停难预料,虾行水蛭渡似都疑。
举竿拉线忽有所得,一寸小鱼才显鳞鳍。
此日侯生与韩愈,长久叹息相视悲戚。
我今生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可作我规箴。
半生惶惶参加科举,博得功名红颜已衰。
人间事势岂不明察,徒自辛苦终究何为。
便该携带妻子儿女,南入箕山颍水终老。
叔起君如今意气正锐,我言恳切君莫嗤笑。
君欲钓鱼须往远途,大鱼岂肯居泥沼。
以上为【赠侯喜】的翻译。
注释
1. 侯喜:韩愈友人,字叔起,贞元十九年进士
2. 温水:今河南温县温泉,代指浅陋水域
3. 平明:天刚亮时
4. 容輈:仅容一车通过,輈为车辕
5. 擘粒:掰开饭粒作钓饵
6. 晡时:申时,下午三至五时
7. 虾行蛭渡:虾蟆爬行水蛭游渡
8. 鳞与鬐:鱼鳞和背鳍
9. 遑遑:匆忙不安貌
10. 箕颍:箕山与颍水,传说许由隐居处
以上为【赠侯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钓鱼经历隐喻人生追求,通过“温水难钓”与“远求大鱼”的对比,构建出深刻的象征体系。诗中“虾蟆雀浴”的琐碎场景与“箕颍归隐”的终极向往形成强烈反差,在叙事与议论的转换间,展现韩愈特有的沉郁顿挫诗风与对士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赠侯喜】的评析。
赏析
韩愈此诗作于贞元十七年,时值其第四次科举失利后暂居洛阳,诗中充满对人生方向的哲学思辨。开篇“呼我持竿”的被动语态,暗喻士人在仕途中的身不由己;“荆棘里”的跋涉既写实景,更是科举之路的象征。对温水环境的细致描写——车辙般的宽度、虾蟆雀鸟的干扰,构成对浅陋生存空间的尖锐讽刺。“盘针擘粒”与“手倦目劳”的艰辛付出,与“一寸才分”的微小收获形成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影射唐代科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残酷现实。结尾的归隐之叹并非真正退隐,而是以“大鱼岂肯居沮洳”的豪语收束,在劝慰友人中寄托自身对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这种“退一步进两步”的笔法,正是韩愈“不平则鸣”文学主张的生动实践。
以上为【赠侯喜】的赏析。
辑评
1. 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此诗盖贞元十七年作于洛阳,‘半世遑遑就举选’正是公四举礼部时的真实写照。”
2. 程学恂《韩诗臆说》:“‘虾蟆跳过雀儿浴’写琐细物情极肖,与杜甫‘细麦落轻花’同一笔墨。”
3. 何焯《义门读书记》:“结句‘大鱼岂肯居沮洳’陡健收转,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同其壮慨。”
4. 陈沆《诗比兴笺》:“通篇以钓鱼喻求仕,‘温水’比科目窄径,‘大鱼’喻大展宏图,得《离骚》美人香草遗意。”
5. 黄钺《韩诗增注正讹》:“‘良久叹息相看悲’七字,写尽古今失意人相对情状,较《史记》‘荆轲饮燕市’更觉沉痛。”
以上为【赠侯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