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
翻译
宜兴出产的紫砂罐,以龚春制作的为最上品,时大彬的次一等,陈用卿的又次一等。
锡制的茶壶(注子),以王元吉制作的为最上品,归懋德的次一等。
那砂罐,本质不过是砂土;锡注,本质不过是锡金属。
器物刚刚制作完成,一只砂罐或一把锡注就能价值五六两金子。这样一来,砂土、锡金属本身与它们的售价,在价值上竟然完全相等了,这难道不是一件怪事吗!
然而,一件(精品的)砂罐、一件(精品的)锡注,能够毫无愧色地直接与商周的青铜彝器、鼎器并列(于古董架上),这靠的就是它们内在的品格与地位啊。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二 · 砂罐锡注】的翻译。
注释
宜兴罐:指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茶壶,明代中叶后盛行,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龚春、时大彬、陈用卿:均为明中后期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家。龚春(亦作供春)被尊为紫砂壶鼻祖。
锡注:注,指酒壶或茶壶。锡注即用锡打造的壶。
王元吉、归懋德:明代制作锡器的名家。
商彝、周鼎:商代的彝器和周代的鼎器,是古代青铜礼器的代表,在历代都被视为最珍贵、最正统的古董,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二 · 砂罐锡注】的注释。
评析
这段短文以简洁明快的笔法,揭示了晚明商品经济繁荣下,士大夫阶层独特的审美趣味与消费文化。作者开篇即以专业的口吻为砂罐与锡注的工匠排定座次,彰显了其时器物鉴赏已成为一门精深的学问。随后,他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看似悖理的现象:本是廉价材质的砂与锡,一经名匠之手,其价值竟能与贵金属等价。张岱以“岂非怪事”四字发出惊叹,实则是以反语引出其核心观点:决定器物价值的,并非其原材料,而是其背后所凝聚的工匠精神、艺术品格与文化内涵。正是这种“品地”,使得当代的工艺品足以与代表古典最高价值的“商彝周鼎”相提并论,这体现了晚明人对自身时代文化创造力的自信与肯定。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二 · 砂罐锡注】的评析。
赏析
这篇小品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悍的结构与深刻的洞察力,在不到百字的篇幅内,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论述。
1. 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
文章结构清晰,环环相扣。首层陈述现象,直接列出顶尖匠人,确立鉴赏的权威标准。第二层揭示矛盾,点明原料的卑贱与成品的昂贵,形成巨大反差,并发出“怪事”的疑问以抓住读者。第三层得出结论,正面回答疑问,指出“品地”是超越材质、决定价值的根本原因。这种由表及里、由疑到答的结构,极具说服力。
2. 微言大义的深刻思想
张岱所言“品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仅仅指器物的工艺水平,更包含了匠人的名望、作品的格调、使用者的情趣以及整个文人圈层的文化认同。他将当代工艺品提升到与“商彝周鼎”并列的高度,这一方面反映了晚明收藏市场的繁荣和士大夫的消费热情,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一种新的价值观的确立:即艺术价值可以独立于历史年代与材质贵贱而存在,当代的、民间的创造同样可以成为经典。这是对传统古董崇拜的一种突破,体现了文化自信。
3. 冷静幽默的语言风格
张岱的语言冷静而克制,却又暗含机锋。他以一种近乎客观描述的口吻来谈论这天价之物,最后一句“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拟人化的手法让器物拥有了风骨与尊严,写得理直气壮,又饶有趣味。这种平静叙述下的惊人之语,正是晚明小品的典型风味。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二 · 砂罐锡注】的赏析。
辑评
张岱的《陶庵梦忆》被公认为晚明小品的巅峰之作,后世评家对其评价极高。
现代学者周作人:在论及晚明小品时,极力推崇张岱,称其“无所不精通,其于游戏诸家,亦无不会”。
当代学者陈平原:在《中国散文小说史》中指出,张岱的散文“将鲜活的日常生活情趣与深沉的故国之思融为一体,在忆旧中忏悔,在忏悔中玩味”。
后世论者:普遍认为此篇 “寥寥数语,写尽晚明江南物质文化之精粹与文人生活美学之极致” 。文中 “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一句,被视为‘点睛之笔’,不仅是对器物‘品地’的至高赞誉,更是对晚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创造力与自信心的传神写照。它深刻地揭示了在商业社会背景下,“文化资本”如何超越“物质成本”而成为决定价值的核心要素。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二 · 砂罐锡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