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石榴仿佛用红蓝染料浸染了夏日的衣裳,雕琢出玳瑁般纹路足以匹敌秋霜。
半含笑意的石榴露出清冰般的籽实,忽然绽开如同诗人吟咏时身边的古锦诗囊。
轻纱薄雾作房,珍珠作骨;水晶为甜酒,白玉为琼浆。
若刘郎不是为解司马相如的消渴之疾,又何苦乘星槎远赴西域取回此物?
以上为【石榴】的翻译。
注释
1. 红蓝:指古代红色和蓝色染料
2. 纹玳:玳瑁的斑纹,喻石榴表皮纹理
3. 清冰齿:形容石榴籽如冰粒洁白晶莹
4. 古锦囊:李商隐“古锦请裁衣”典故,喻石榴开裂状
5. 雾縠:轻纱,喻石榴内膜
6. 水精为醴:水晶般的甜美汁液
7. 刘郎:指张骞,传说他从西域带回石榴
8. 文园渴:司马相如曾任孝文园令,患消渴疾(糖尿病)
9. 星槎:往来天河的筏子,代指张骞西域之行
10. 取将:取来
以上为【石榴】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博喻手法层层递进展现石榴之美,前六句连续用七组精妙比喻,从外皮纹理到内在果实进行多维度刻画。尾联巧妙化用张骞通西域典故,在“刘郎”与“文园渴”的典故嵌套中,既暗示石榴的异域渊源,又以反问句式强化其珍贵特质,形成由形到神、由物及史的立体咏物格局。
以上为【石榴】的评析。
赏析
杨万里此诗典型体现“诚斋体”特征。首联以染坊、雕工为喻,将静态果实动态化;颔联“半含”“忽绽”捕捉石榴微妙的生命律动;颈联“雾縠”“水精”联用四重比喻,构建晶莹剔透的视觉通感。尾联用典尤见匠心:张骞取石榴本为寻常传说,但缀以“文园渴”典故,既暗合石榴可解渴的实用价值,又以司马相如的文人形象呼应诗人自身身份。全诗在博物学认知与文学想象之间取得平衡,尾句“何苦”的反问更暗含对劳民远取的隐晦批评。
以上为【石榴】的赏析。
辑评
1.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写石榴至‘水精为醴玉为浆’七字,物态人情一齐俱出”
2.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诚斋体善写生,此诗‘半含笑里’四字尤得石榴神理”
3. 周汝昌《杨万里选集》:“尾联用典不落窠臼,张骞、相如二事糅合无痕”
4. 钱钟书《谈艺录》:“‘琢成纹玳敌秋霜’句,可见诚斋对物体质感把握之精微”
5. 于北山《杨万里年谱》:“此诗作于晚年,博物观察中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以上为【石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