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平生最畏惧炎炎长夏,心中总盼望着清爽凉秋。
为何真正等到秋天来临,欢喜未至却先染上愁绪?
秋日可静心阅读书卷,可惬意搜寻诗句。
漫漫长夜最宜痛饮美酒,辽阔原野正合纵情远游。
江南的万千山水美景,一夜之间尽收眼底。
且准备好远行的绑腿,天下何处没有可安居的山丘!
以上为【感秋五首】的翻译。
注释
长夏:盛夏,农历六月。
永夜:长夜。
寸眸:指眼睛。《文选·木华〈海赋〉》“立衢则亿丈,擘波拂千载” 李善注:“寸眸,目也。”
行缠:绑腿布,古时出行用具。
一丘:《汉书·叙传》:“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指隐居之地。
以上为【感秋五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盼秋-遇秋-感秋-适秋”为脉络,展现诗人对自然节候的复杂体验。前四句通过“畏长夏”与“愿清秋”的强烈对比,到“不喜却成愁”的意外转折,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体现宋诗的反省精神。后八句则以排比句式铺陈秋日的六种赏心乐事(读书、搜诗、痛饮、远游、观景、隐居),在洒脱旷达中暗含随遇而安的哲学思考,最终以“何处无一丘”作结,完成从悲秋到适秋的情感升华。
以上为【感秋五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退居吉水期间,典型体现“诚斋体”的活法精神。全诗在三个方面独具特色:
心理描写的细腻层次:从“愿清秋”的期待到“成愁”的失落,再到“宜痛饮”的放纵,最终“何处无一丘”的超脱,展现完整的心路历程;
时空意象的巧妙组合:“永夜”与“旷野”构成时间纵深,“万山川”与“寸眸”形成空间对照,在尺幅间展现宇宙意识;
俗雅语言的有机融合:“办双行缠”用民间口语,“一夕入寸眸”见炼字功力,在朴实中见精巧。
尾联化用《汉书》典故而全无痕迹,将宦游人生的漂泊感转化为主动拥抱自然的逍遥游,体现了宋代理学影响下“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生命态度。
以上为【感秋五首】的赏析。
辑评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诚斋《感秋》诸作,看似直白说尽,而回甘隽永,'不喜却成愁'五字道尽文人善感天性。”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江南万山川,一夕入寸眸',与东坡'庐山烟雨浙江潮'同一机杼,而更简劲。”
现代·钱锺书《谈艺录》:“杨诚斋善写矛盾心理,'盼秋反愁'之叹,较之前人悲秋旧套,更近人生真味。”
以上为【感秋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