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从汝海东岸出发,日暮栖宿在龙门山中。
寒水荡漾夜波湍急,落叶飘零秋山空寂。
极目远望九霄高远,赏览幽景万壑相通。
沙洲上月色皎洁如洗,松树下清风沁人心脾。
北斗星横斜在雕花门户前,银河明亮照耀着佛寺。
逸兴正浓意趣方盛,欢愉之后情思未已。
乘凤驾时思念王方城,经虎溪便怀念远公高僧。
独坐月桂下倍感萧瑟,兄弟欢聚之景已不相同。
遗恨如伊水长流不尽,这悠悠情思怎能穷尽。
以上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的翻译。
注释
1. 汝海:汝水流域,形如海域故称
2. 龙门:洛阳南郊龙门山
3. 九霄迥:天空高远
4. 万壑通:群山沟壑相连
5. 玉斗:北斗星
6. 网户:雕有网状花纹的门窗
7. 银河耿:银河明亮
8. 花宫:佛寺,指香山寺
9. 凤驾:仙人车驾
10. 虎溪:慧远法师送客不过虎溪的典故
以上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空间移动牵引情感流转,通过“朝发暮栖”的迅疾转换构建时空张力。“水寒波急”与“木落山空”的秋夜意象,既是对物理环境的真实摹写,又是诗人内心孤寂的投射。后段连用“凤驾”“虎溪”等仙佛典故,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深化对友情的眷恋。全诗在清空意境中暗藏沉郁之思,展现李白五古“清雄奔放”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的评析。
赏析
李白此诗在纪行框架中编织起多维度的精神空间。开篇“朝发暮栖”以夸饰笔法压缩时空,奠定飘忽不定的行旅基调。中段写景极见匠心:“水寒”二句通过触觉(寒)、视觉(波急)、听觉(木落)的多感官交织,构建出立体化的秋夜图景;“目皓”二句则转入超验境界,将沙月松风内化为心灵净化的媒介。后段用典尤具深意:“凤驾王子”暗合《列仙传》王子乔驾鹤典故,喻指方城丈的仙风道骨;“虎溪远公”则借慧远法师影射莹上人的高洁,使现实交游获得文化传统的加持。结句“流恨伊水”以具象水流承载抽象愁思,与开篇“汝海”形成地理呼应,在盈盈水光的荡漾中,将个人情愫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浩叹。
以上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的赏析。
辑评
1. 明·朱谏《李诗选注》:“‘水寒’二句真得谢朓清发之气,而‘目皓’二句又见右丞禅悦之趣。”
2.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是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游东都时,结语‘流恨伊水’已见长安失意之端。”
3. 近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棣华不复同’盖指从弟幼成、令问等各散四方,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可相参看。”
4. 郁贤皓《李白丛考》:“诗中‘赏幽万壑通’境界,实开后来《梦游天姥吟留别》‘洞天石扉’之先声。”
5.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心清松下风’的瞬间顿悟,体现诗人将庄禅意境转化为诗歌美学的非凡能力。”
以上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