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沈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翻译
清晨我骑着额有旋毛的褐马,举鞭却已无力驱驰。勉强支撑着病愁之躯前往何处?头戴角巾、身着便服来到尧祠南边。高大的杨树密布地面遮蔽日光,石门飞瀑倾泻汇成金沙深潭。笑着向老友指点这绝妙佳境,山光水色比靛青还要清丽。庙中常有人击鼓祈福,可尧帝本无心享祀,你们又何必苦苦求告?门前那两尊长跪的石人,生前有如花美妾日日歌舞享乐。银鞍华车往来不绝,穿林越石,声如风雷震荡。远处烟霭与翠色时隐时现,白鸥纷飞如雪片乱舞。红泥筑的亭子配着红色栏杆,碧水回旋流淌在青锦般的急流中。幽深百丈的水洞仿佛通向海底,谁又知道其中没有蛟龙潜藏?你没见绿珠潭的水东流入海,昔日绿珠与红粉的光彩早已沉沦。绿珠楼下花园繁花似锦,可今天竟连一枝都不复存在。昨夜秋风从阊阖城门吹来,洞庭湖落叶飘零,令诗人感伤。于是邀约三五少年登高远望,心胸豁然开朗。人生在世,一笑视权位如轻尘,魏武帝又何必为铜雀台落泪?我吟唱白云之歌倚窗而坐,你只闻其声却挥手而去。长风吹动明月渡海而来,遥遥劝请仙人共饮一杯酒。酒兴正浓时夜已将半,举杯祭尧,尧帝可曾听闻?为何不让皋繇持帚扫清八方,直上青天挥去浮云?高阳酒徒的小酌实在琐碎,山简酩酊大醉又怎能比我?竹林七贤离大道尚远,兰亭的雄奇笔墨又何足称扬?尧祠一笑,连五湖之水也为之羞惭,至今只剩憔悴的荷花空自低垂。你将西归秦地,我则东赴越乡,暂且各自寻访仙境金阙。若他日能在蓝田或太白山相会,请为我拂去石上清辉的月影。
以上为【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的翻译。
注释
1. 鲁郡:唐代兖州,治所在瑕丘(今山东济宁兖州区),李白曾居于此。
2. 犁眉騧(guā):额上有旋毛的褐黄色马,古时视为良马。
3. 角巾微服:古代隐士或士人便装,角巾为有棱角的头巾,微服指便装,表闲适之态。
4. 石门喷作金沙潭:指鲁地石门山瀑布注入深潭,水光如金,景色壮丽。
5. 青于蓝:化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容山水颜色比染料靛青更鲜亮。
6. 皋繇(gāo yáo):即皋陶,传说中舜的司法官,以正直著称,此处借指贤臣。
7. 拥彗(yōng huì):手持扫帚,古人迎贤之礼,喻招揽人才、整顿天下。
8. 高阳小饮:指汉高祖刘邦过高阳饮酒事,亦可泛指世俗宴饮。
9. 山公酩酊:指晋代山简饮酒大醉事,典出《世说新语》,李白借此自比豪饮之态。
10. 蓝田太白:蓝田山在陕西,产玉;太白山为秦岭主峰,皆道教圣地,象征隐逸与仙道。
以上为【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白送别友人窦明府薄华所作,借尧祠胜景抒怀,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展现其豪放不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全诗结构宏阔,意象纷繁,由送别起笔,转入山水描写,继而感慨历史兴亡、人生无常,最终升华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诗人以“笑夸故人”开篇,以“扫洒石上月”作结,首尾呼应,气脉贯通。诗中多用典故,却不显堆砌,反增厚重;情感跌宕起伏,从病体愁思到登高神开,从讥世讽俗到邀月劝酒,层层推进,展现出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气质。尤其“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一句,以旷达之语否定功名执念,彰显其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人格追求。结尾寄望重逢于仙境,更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疏离与对精神超越的执着。
以上为【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李白晚年作品之一,风格雄奇奔放,意境开阔深远。开篇以“朝策犁眉騧”写出行之艰,带病送别,奠定苍凉基调,但随即转入“笑夸故人指绝境”,情绪陡转,展现出诗人超脱个人病痛的豁达胸怀。中间大段描绘尧祠山水:“长杨扫地”“石门喷潭”“银鞍绣毂”“白鸥飞雪”,画面层次丰富,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诗人并不止于写景,而是借景抒怀,由自然之美引出对历史兴亡的反思——“绿珠潭水流东海”“今日曾无一枝在”,以绿珠坠楼典故暗喻繁华易逝,美人难久,深化了诗歌的哲理内涵。
“生前一笑轻九鼎”是全诗精神核心,将庄子式的人生观与自身傲骨融为一体,否定曹操式的权力执念。后段“我歌白云”“举觞酹尧”进入与天地对话的境界,幻想“挥浮云”“扫八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与理想抱负。结尾“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则回归静谧,以月光收束全篇,留下无限余韵。整首诗如江河奔涌,又似云卷云舒,充分体现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以上为【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引徐献忠评:“太白此诗气象宏阔,辞采飞扬,虽涉送别,实寄怀抱,非寻常赠答可比。”
2.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此诗多用楚骚句法,间以议论,盖学屈宋而兼采鲍谢者也。”
3. 《唐宋诗醇》评:“通篇浩气流转,兴会飙举,至于‘一笑轻九鼎’之语,真有睥睨千古之概。”
4. 《艺圃撷余》载钟惺语:“李供奉诗每于结处飘然独远,如‘扫洒石上月’,言尽而意无穷。”
5. 《昭昧詹言》方东树评:“起以病态衬豪情,中幅铺张景物,杂以史事感慨,终以仙思作结,章法极变化之致。”
6. 《养一斋诗话》潘德舆曰:“太白集中,此类长篇最见才力,不拘对偶,不避散行,而气自贯注,如天河倒泻,不可端倪。”
7.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施补华称:“‘绿珠潭水’二语,借古伤今,哀而不怨,得风人之旨。”
8. 《石洲诗话》翁方纲评:“‘簸林蹶石鸣风雷’,五字有万钧之力,太白所以独步古今也。”
9. 《唐诗别裁》沈德潜选此诗并注:“豪情胜概,溢于言表,结语尤见高致。”
10. 《李白研究论文集》现代学者裴斐指出:“此诗融合地理、历史、神话与个人情感,是李白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哲学深度。”
以上为【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