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五岁起便游历求仙,修道求仙从未停歇。
在松林间吹笙自娱,坐在清风中弹瑟遥望海上明月。
西山上的玉童子指点我修炼金骨之体,
我渴望追随黄鹤高飞,与仙人相呼共赴蓬莱仙阙。
以上为【感兴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感兴:因感触而兴起诗意,即感怀抒兴之作。
2. 十五游神仙:李白自述年少时即有求仙之志。据其《上安州裴长史书》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具道家思想倾向。
3. 仙游未曾歇:指一直持续修道访仙的生活。
4. 吹笙坐松风:用王子乔吹笙作凤鸣典故,象征修仙生活;松风喻高洁清幽之境。
5. 泛瑟窥海月:泛指弹奏乐器于月下,营造空灵意境;“海月”增添缥缈之感。
6. 西山玉童子:西山为道教传说中仙人居所;玉童子为仙界侍者,常指引凡人修炼。
7. 炼金骨:道家谓修炼成仙后身体化为“金骨玉髓”,不朽长存。
8. 黄鹤:象征仙人坐骑或升仙之媒,常见于游仙诗中。
9. 相呼向蓬阙:蓬阙即蓬莱宫阙,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为仙人所居。
10. 此诗原列《全唐诗》卷162,题为《感兴八首·其一》,今传本多作八首,“六首”或为传写之误。
以上为【感兴六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白《感兴八首》中的第一首(题作“感兴六首”或有误),以游仙为主题,抒发了诗人早年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全诗语言清丽飘逸,意境空灵悠远,展现出李白诗歌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吹笙”“泛瑟”“炼金骨”“逐黄鹤”等意象,构建出一个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的仙境图景,体现了诗人崇尚自由、渴慕长生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暗含对现实的疏离与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
以上为【感兴六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十五游神仙”点明少年志向,凸显李白自幼便怀抱超世之想。继而以“吹笙”“泛瑟”两个优雅动作勾勒出一幅隐逸修真的画面,松风、海月交相辉映,自然之美与精神之逸融为一体。第三联引入“玉童子”这一道教意象,使诗境由凡入仙,赋予修炼以神圣色彩。“炼金骨”不仅是肉体转化的幻想,更是精神升华的象征。结尾“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以动态意象收束,将全诗推向高潮,表现出强烈的飞升欲望和对理想世界的热烈憧憬。整首诗节奏流畅,意象连贯,充分展现了李白早期诗歌中浓郁的道家情怀与浪漫气质。
以上为【感兴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引徐献忠评:“太白《感兴》,多涉玄言,然气骨超然,非苟作也。”
2. 《艺苑卮言》(明·王世贞):“李太白《感兴》诸篇,率多假象托讽,虽涉游仙,实寄孤怀。”
3. 《唐宋诗醇》(清高宗敕编):“此等诗皆以神行,不拘格律,而自合天籁。所谓‘兴会标举’者欤?”
4. 《昭昧詹言》(清·方东树):“起句直叙,次联写景入神,三联接入仙趣,结语飘然而往,真有御风之意。”
5. 《李太白诗集校注》(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此诗反映李白早年受道教影响之深,‘炼金骨’‘向蓬阙’皆当时道教术语,可见其信仰之诚。”
以上为【感兴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