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匆忙抹上红妆去看太守,三五成群地挤在荆条编的篱笆门前,你推我挤,竟踏破了茜草染成的罗裙。老老少少相互搀扶着参加收麦后的祭社活动,村中祭祀神灵,乌鸦和鸢鸟在空中盘旋飞舞。归途中遇见一位喝醉的老翁,正躺在黄昏的路边。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二)】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元延祐本作「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刘尚荣按:「疑『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十七字为傅注而误入词叙也。考东坡《起伏龙行》序云:『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傅注或本于此。」
石潭:龙榆生笺引东坡《起伏龙行》序:「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说作《起伏龙行》。」
泗水: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九·〈徐州府·泗水〉》:「泗水自山东鱼台县流入,经沛县城北,又经县东南至铜山县东北,循城而东又东,南入邳州界。」
相挨:元延祐本「相排」,原校:「一作『相挨』。」
蒨(qiàn)罗:傅子立注:「蒨罗,红罗也。」刘尚荣按:「『蒨』,通『茜』,引申指绛色。」龙榆生笺案:「『蒨』与『茜』通。《史记·货殖传》:『千亩巵茜。』注:『徐广曰:「巵,音『支』,鲜支也。茜,音『倩』,一名红蓝,其花染缯赤黄也。」』」
「老幼扶携收麦社」:傅子立注:「里社相与以收麦。」
乌鸢翔舞:傅子立注:「乌鸢以下有所捕食,故翔舞于其上。」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2. 徐州石潭谢雨:元丰元年(1078)春,徐州地区久旱,苏轼率众祈雨得应,遂赴石潭举行谢雨仪式。
3.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宋代用以尊称州郡长官,此处指苏轼自己。
4. 旋抹红妆:匆匆涂抹脂粉,指村中女子急忙打扮去观看太守。
5. 棘篱门:用荆棘编织的简陋院门,形容农家生活朴素。
6. 蒨(qiàn)罗裙:茜草染成的红色丝裙,“蒨”同“茜”,指绛红色。
7. 收麦社:农事结束后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又称“秋社”,此处因久雨初晴、麦收有望而提前举行。
8. 乌鸢(yuān)翔舞:乌鸦和老鹰在空中飞翔盘旋,古人认为这是祭祀时神灵降临的征兆。
9. 赛神:民间为酬谢神灵降雨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10. 醉叟:喝醉酒的老人,反映村民欢庆之态。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二)】的注释。
评析
这组《浣溪沙》词是苏东坡四十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元丰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东坡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东坡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二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稼轩农村词便直受到东坡词影响。
这组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东坡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这首词是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因久旱得雨,亲往石潭谢雨途中所作五首组词中的第二首。全词以白描手法描绘乡村百姓迎候太守、欢庆降雨、举行赛神仪式的生动场景,展现了一幅淳朴自然的民间风俗画卷。词人通过“旋抹红妆”“踏破蒨罗裙”等细节,刻画出村民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又以“老幼扶携”“乌鸢翔舞”渲染节日气氛,末句“道逢醉叟卧黄昏”更添几分闲适与野趣。整首词语言质朴清新,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关心民瘼、亲近百姓的情怀,也反映出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二)】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纪实笔法写出行途中所见民俗风情,结构紧凑,画面感极强。开篇“旋抹红妆看使君”一句,既写出百姓对地方官的敬重,又透露出一种亲切热闹的氛围。“三三五五棘篱门”进一步点明观察视角——百姓聚于村口,争相围观。“相挨踏破蒨罗裙”尤为传神,一个“踏破”将人群拥挤、情绪高涨的情景活现纸上,极具动态美。下片转入整体描写:“老幼扶携”写出全家出动的盛况,“收麦社”点明农事背景,“乌鸢翔舞”则增添神秘色彩,烘托出祭祀的庄严与热烈。结尾“道逢醉叟卧黄昏”看似闲笔,实则意味深长:一者表现百姓欢庆至酣畅淋漓,二者以静衬动,使全词节奏张弛有度,余韵悠长。整首词不事雕琢,却情味盎然,充分展现了苏轼“以诗为词”之外,亦能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组词皆纪实之作,写农村风土人情,真切动人。其二写村女争观使君,老幼赛神,醉翁卧路,笔致活泼,如在目前。”
2.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旋抹红妆’五字,写尽村姑心理;‘踏破蒨罗裙’,状其拥挤之态,生动异常。苏公居官能深入民间,故能道此真情实境。”
3. 《苏轼词集》(王水照、崔铭选注):“此词通过视觉与动作细节,展现百姓对太守的爱戴与久雨得晴的喜悦,语言平实而意趣盎然,体现东坡词贴近生活的另一面。”
4.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写乡村迎候太守之景,有声有色,人物栩栩如生。末句‘道逢醉叟卧黄昏’,尤具画外之意,耐人寻味。”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