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归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翻译
锦江之水潺潺流向远方,水波荡漾,一对鸳鸯在水波荡漾处快乐相伴。它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个家在长安,一个家在芳草迷漫处,但彼此心心相许,宁愿共死也不忍分离。此时阿娇失宠了,长门宫前无限凄凉,她常常愁苦地独坐到天黑。但愿汉武帝还能够顾念往日的恩情,为了这,又岂会顾惜黄金不让司马相如为自己作赋呢?相如作赋得到了黄金,就喜新厌旧,对卓文君怀有异心了。他要聘茂陵一女子为妾,卓文君十分伤心,作《白头吟》以相赠。从来没有见过东流之水返回西去的,凋零落败的花朵也会重返故林。菟丝本就无情,任风倾倒,但菟丝紧紧地缠在女萝上,与它萦抱在一起。自然界的两草尚且如此,人心却不如草那样执著坚定。不要把龙须席子卷起来,任它落满灰尘,生满蛛网。暂且留着琥珀枕头,或许彼此还会有相梦的时候。覆水难收,弃妾难以重回。自古以来,至死不相负的爱情,只有青陵台的韩凭及其妻子何氏。
版本二:
锦江水向东北流淌,波光中荡漾着一对鸳鸯。
雄鸟栖于汉宫之树,雌鸟嬉戏在秦地芳草之间。
宁愿经历万般死难,也不愿将美丽的羽翼分离,怎忍心在云间各自飞散?
此时阿娇正因嫉妒而愁苦,独坐长门宫中,哀怨日暮时分。
只希望君王能深深顾念我,不惜用黄金买来词赋以挽回恩情。
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得黄金千两,可男子多喜新厌旧,心意易变。
一旦他要迎娶茂陵女子为妻,卓文君便写下《白头吟》以表决绝。
东流的江水不会再西归,落花离开枝条终将回归故林。
兔丝本是无情之物,随风任意倾倒;
是谁让柔弱的女萝枝,强行缠绕依附?
两株草尚且一心共生,人心却不如草木坚贞。
不要卷起那龙须席子,任它积满蛛网尘丝;
暂且留下琥珀枕头,或许还能梦中相见。
泼出的水再也无法收回杯中,被抛弃的女子已离去难再回头。
自古以来真正相守不相负的,如今只见青陵台边忠贞的遗迹。
以上为【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的翻译。
注释
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南。
汉:指长安一带。
绮翼:鸳鸯美丽的翅膀。
分张:分离。
阿娇:指汉武帝陈皇后。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请司马相如作了一首《长门赋》,以表自己的悲伤之情。
东流不作西归水:用“不见东流水,何时复归西”的语意。
归故林:重返故林。
兔丝:即菟丝,一种寄生植物,茎细如丝,寄生缠绕在其他植物上。
女萝:菟丝有时缠在女萝上,比喻男女的爱情。
龙须席:用龙须草编织的席子。从他生网丝:任它生蛛网。青陵台:战国时宋康王所筑造。在今河南商丘。康王的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长得貌美出众,被康王所夺,夫妻二人先后自杀。康王非常愤怒,把他们分开埋葬,后来两人的坟上长出连理枝,根交于下,枝错于上,人称相思树。树上有鸳鸯一对,交颈悲鸣,声音感人。
1. 锦水:即锦江,长江支流,在今四川成都附近,此处泛指美好之地。
2. 波荡双鸳鸯:鸳鸯成双游于水中,象征恩爱夫妻或情侣。
3.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以鸳鸯分居汉宫与秦地,暗喻夫妻分离。汉宫、秦草皆泛指地域,并非实指。
4.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宁可一同死去,翅膀粉碎,也不愿在云端分开。形容生死不离的爱情誓言。
5. 阿娇:指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后因失宠被贬居长门宫。
6. 独坐长门愁日暮:化用“金屋藏娇”典故,阿娇失宠后独居长门宫,日暮生愁。
7. 岂惜黄金买词赋:指陈皇后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希图感动武帝复宠。
8. 相如作赋得黄金:司马相如受金作赋之事,《史记》有载,此处暗讽其虽才高却趋利忘情。
9.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据传司马相如欲娶茂陵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明志。
10. 青陵台:相传为宋国韩凭与其妻殉情之地,后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以上为【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的注释。
评析
李白此诗借古题《白头吟》抒写爱情忠贞与人情易变的主题,融合历史典故与民间情感,通过多重意象展现女性在爱情中的悲苦与尊严。全诗以“双鸳鸯”起兴,象征美好爱情,继而引入陈皇后失宠、司马相如变心、卓文君决绝等典故,层层递进,揭示男子易变、女子痴情的社会现实。诗人站在女性立场发声,表达对薄情世态的批判,同时赞颂坚贞不渝的情感。末句以“青陵台”收束,寄托理想化的忠贞典范,使全诗由个体命运上升至文化记忆的高度。语言清丽而沉痛,结构缜密,情感跌宕,是李白拟乐府中的深情之作。
以上为【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的评析。
赏析
李白此诗属《相和歌辞·白头吟》旧题,原为汉代民间歌谣,抒女子被弃之怨。李白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融汇多个历史爱情悲剧,形成一幅宏大的情感画卷。开篇以“锦水”“鸳鸯”营造温柔意境,随即转入“宁同万死”之誓,情感陡然激烈,凸显忠贞之志。接着引入陈皇后“长门买赋”的典故,既写出女子为挽回爱情所作的努力,又反衬出君心难测、恩断义绝的残酷现实。由陈阿娇转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巧妙形成对照:前者试图以金钱换情,后者则以诗明志、主动割舍,展现出不同女性面对背叛的态度。
“东流不作西归水”以下,连用自然意象比喻人事不可逆转:水流不返、落花归林、兔丝依人、女萝强抱,层层推进,揭示人心不如草木之实。尤其“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一句,直白而震撼,将批判推向高潮。结尾“覆水难收”“弃妾难回”再次强调命运的不可逆,最终以“青陵台”作结,借韩凭夫妇殉情之典,树立起超越现实的理想忠贞形象,使全诗在绝望中透出一丝光辉。
艺术上,此诗语言流畅,对仗工整而不板滞,善用比兴与典故,情感真挚浓烈,既有乐府民歌的质朴,又有文人诗的深沉,体现了李白驾驭古题乐府的高超能力。
以上为【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太白此作,托兴深远,辞情慷慨,虽本乐府旧题,而气格雄浑,自成一家。”
2. 《李太白全集校注》(郁贤皓):“此诗借《白头吟》旧题,融合陈皇后、司马相如、卓文君、韩凭诸典,抒写爱情忠贞主题,反映唐代士人对于婚姻伦理的思考。”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诗中‘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等句,对比强烈,发人深省,表现出诗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
4. 《李白诗歌全评》(詹锳):“此诗结构严密,从鸳鸯起兴,经历史典故展开,终于青陵台作结,完成从个体到普遍的升华,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
5. 《乐府诗集笺注》(王先谦):“白头吟本为怨诗,太白益以史事,增其厚重,非徒拟古而已。”
以上为【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