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脉从新亭蜿蜒而下,到这里化作一只猛虎,回过头来。
它仿佛要一口吞下雪白浪花的三江水,又静卧对着雨花台上千丈高的讲经台。
仔细查勘,故城的遗迹依然存在,宿云散开,仿佛在为这凄凉的景象发出深长的叹息。
六朝的遗迹我几乎都已登临遍览,为何唯独这次游览,感觉如此雄壮呢?
以上为【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三首】的翻译。
注释
新亭:古地名,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筑,东晋时为名士游宴之所。
一虎:形容山势如猛虎回头。清凉山(石头城所在)形似老虎蹲踞,故有“石城虎踞”之称。
三江水:指流经南京一带的长江及其支流。长江在下游有北汇、中贯、南合之势,故称“三江”。
雨花千丈台:指雨花台,传说梁代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天雨花,故得名。
点检:查验,查看。
宿云:夜间的云,或停留的云。
六朝:指先后在建康(南京)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底事:何事,为什么。
以上为【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三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杨万里登临金陵(今南京)古迹石头城所作。诗人以雄奇瑰丽的想象开篇,将静态的山脉比作一只回首的猛虎,瞬间赋予了石头城磅礴的生命力与险要的军事气势。颔联紧承此意,以“平吞”与“卧对”的动感姿态,极写其俯瞰大江、雄视台城的威严,将地理形胜与历史积淀融为一体。颈联情绪陡转,从壮阔的遥想回归现实的“故城遗址”,用“凄凉浩叹”点出怀古之思中固有的兴亡之悲。然而尾联却以一反问作结,自言遍览六朝遗迹,唯觉此游“独壮哉”,在一片悲凉的传统基调中,突显出诗人对眼前山河形胜之“壮美”的独特感受与豪迈襟怀。
以上为【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想象之奇与情感之变的巧妙结合。
起笔奇崛,赋形以神:首联的比喻石破天惊,“走下来”、“化为一虎”的动态描述,将地理的蜿蜒走势与“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古语形象化、戏剧化,使无情之山具有了猛兽的威猛与灵性,奠定了全诗雄壮的基调。
境界阔大,虚实相生:颔联“平吞雪浪”、“卧对雨花”,视角宏大,气魄非凡。“平吞”是动,写其势;“卧对”是静,写其态。一吞一对,将石头城控扼江险、见证历史的双重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此联是虚写想象中的雄姿,与后文实写的“故城遗址”形成虚实对照。
情感跌宕,翻出新意:颈联的“凄凉浩叹”是怀古诗的常见情感,符合登临六朝旧都的心理预期。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此,尾联陡然振起,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此游的独特感受——“独壮哉”。这并非否定历史的沧桑,而是在沧桑之上,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山川地理本身的永恒与壮美,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以上为【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三首】的赏析。
辑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中自述:“予绍兴壬午游金陵清凉寺,寺即石头城故址,题诗云:『山自新亭走下来……』或问:『“平吞三江”,“吞”字粗否?』予笑曰:『“吞”如何粗?』”点评:此段记载表明此诗是杨万里亲身游历之作,并显示了他对自己用字(如“吞”字)力度的自信,这正是其追求活法、不避豪壮诗风的体现。
(元)方回《瀛奎律髓》:“诚斋此诗,首联俊逸,颔联豪壮,『平吞』、『卧对』一联,尽石头城之形势。后四句感慨,而以『独壮哉』结之,跳出寻常怀古窠臼。”点评:方回精准地分析了此诗的结构与风格,特别赞赏其颔联对地势的概括力,并指出其结尾能跳出传统怀古诗的伤感套路,独具一格。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杨诚斋《石头城》诗,……通体俱妙,而一起尤有虎跳狮跃之势。『平吞』、『卧对』,阔大而精切,此非深于诗法者不能。”点评:延君寿盛赞此诗整体精妙,尤其推崇起句的非凡气势,并认为中间两联既气象阔大又精准贴切,非深谙诗法者不能为之。
以上为【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