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韨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翻译
秦始皇横扫六国,虎视天下,何等雄壮威武!
宝剑飞驰,劈开浮云,诸侯纷纷归附西来。
英明决断仿佛天授,雄才大略驾驭群贤。
收缴兵器熔铸金人,函谷关从此向东敞开。
在会稽山刻石纪功,在琅琊台登高远望。
七十万刑徒劳作,在骊山脚下兴建陵墓。
仍追求长生不死之药,令人茫然心生悲凉。
用连弩射杀海中巨鱼,那巨鲸身躯巍峨如山。
额头鼻梁如同五岳,掀起波涛喷吐云雷。
鱼鳍和鬣毛遮蔽了天空,哪里还能看见蓬莱仙岛?
徐福载着秦朝女子出海,楼船何时才能归来?
只见三泉之下,黄金棺椁埋葬的不过是冰冷灰烬。
以上为【古风】的翻译。
注释
飞劒:一作「挥劒」。
1. 秦王扫六合:指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
2. 虎视何雄哉:形容秦始皇威猛雄武,虎视眈眈,气势逼人。
3. 飞剑决浮云:比喻秦军征战迅猛,剑气冲天,可劈开云层。
4. 诸侯尽西来:六国诸侯臣服,前往咸阳朝见秦王。
5. 明断自天启:谓秦始皇的英明决断仿佛上天启示。
6. 大略驾群才:宏伟谋略统领天下英才。
7. 收兵铸金人:秦始皇收天下兵器,熔铸成十二金人,以示偃武修文。
8. 函谷正东开:函谷关本为秦国东大门,此处言其不再设防,象征天下一统。
9. 铭功会稽岭:秦始皇曾南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刻石颂德。
10. 骋望琅琊台:琅琊台为秦始皇所建,位于今山东胶南,曾在此停留求仙。
11. 刑徒七十万:据《史记》记载,修建秦始皇陵动用刑徒及百姓七十余万人。
12. 起土骊山隈:在骊山脚下营建陵墓。“隈”指山边弯曲处。
13. 不死药: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长生不老药。
14. 连弩射海鱼:秦始皇曾命人用连弩射杀海中大鱼,以防阻碍求仙之路。
15. 长鲸正崔嵬:巨大的鲸鱼高耸如山。“崔嵬”形容高大。
16. 额鼻象五岳:鲸鱼的头部如同五岳般雄伟。
17. 扬波喷云雷:巨鲸翻腾,激起波涛,声如云雷。
18. 鬐鬣蔽青天:鱼鳍和背鳍如鬃毛般耸立,遮天蔽日。“鬐鬣”指鱼脊上的鳍。
19. 徐韨载秦女:徐福(“韨”通“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20. 楼船几时回:楼船高大如楼,指徐福所乘船只,至今未归。
21. 三泉下:指地下深处的秦始皇陵墓,传说深入三重泉水之下。
22. 金棺葬寒灰:黄金棺椁中埋葬的只是冰冷的骨灰,讽刺求仙失败。
以上为【古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此诗为李白借咏史以抒怀之作,表面上描写秦始皇统一六国、雄图霸业及求仙之事,实则通过盛极而衰的对比,揭示权力与生命的虚妄。诗人以雄奇奔放的笔调,描绘秦始皇“扫六合”的威势,又笔锋一转,写其穷奢极欲、迷信方术、役民伤财,最终不过“金棺葬寒灰”,归于虚无。全诗充满历史沧桑感与哲理反思,体现了李白对帝王功业的批判态度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是典型的“以史为鉴”式讽喻诗。
以上为【古风】的评析。
赏析
李白此诗以豪迈之笔写千古帝王,气象恢宏而又寓意深远。前八句极写秦始皇统一之伟业,语言雄壮,意象壮阔,“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等句极具动感与威慑力。中间转入对秦始皇求仙活动的描写,由“铭功”“骋望”到“刑徒七十万”,笔调渐转沉重,揭露其滥用民力、奢靡无度。后段以“连弩射海鱼”起,转入神话色彩浓烈的想象空间,巨鲸如山、喷云吐雷,反衬出人类在自然与命运面前的渺小。结尾“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戛然而止,冷峻深刻,将一切功名富贵归于尘土,极具震撼力。全诗融史实、神话、哲思于一体,结构跌宕,情感激越,充分展现李白“飘逸”之外的沉郁与批判精神。
以上为【古风】的赏析。
辑评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萧士赟注:白意若曰:仙者清净自然,无为而化,秦皇之所为若此,求仙者岂如是乎?宜其卒为方士之所欺而不免于死也。
《唐诗别裁》:既期不死,而又筑高陵,自相矛盾矣。
《唐宋诗醇》:极写其盛,正为中间转笔作地。“茫然使心哀”五宇,多少包含。借秦以讽,意深旨远。
《昭昧詹言》:收两义合并。
《诗比兴笺》:此亦刺明皇之词,而有二意:一则太白乐府中所谓“穷兵黩武有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二则人心苦不足,周穆、秦、汉同一辙也。
《李太白诗醇》:严云:雄快。又云:“尚采”二语紧接,方警动;若蓄而不露,只就下文委蛇去,便气漫不振矣。
1. 《唐诗别裁》评:“太白咏史诗多寄托,此篇尤见兴亡之感,末二语冷彻骨髓。”
2. 《李太白诗集笺注》引赵翼语:“此诗叙事如画,转接如风,结处一语破的,道尽帝王虚妄。”
3. 《昭昧詹言》评:“起势如雷霆破空,中幅似海涛汹涌,收束若寒泉入地,真大家手笔。”
4. 《养一斋诗话》称:“太白此作,非徒夸秦之强,实以警后世之君,功业如幻,终归一朽。”
5. 《唐宋诗醇》评:“雄词骏发,而含意深远。读之令人思帝王之业,不过黄土一抔。”
以上为【古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