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座石山宛如一整块青玉,双双堆叠成假山的模样。
其峰峦奇秀,堪称天下绝妙,山岩之间点缀着半壁花草。
那旧日清瘦的躯干,带着经受天风锤炼的骨相;那新近被雨淋湿的顶峰,仿佛刚刚梳理过的女子发髻。
究竟是谁,因为何种根由心怀幽恨,才化作这石头伫立在高峻的山崖之上?
以上为【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曰石人峯次焉上有一石起立如人形云】的翻译。
注释
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
芦山、石人峯:弋阳境内的两座石山名。
一色:浑然一体的颜色。
将:与,共。此处有“如同”之意。
苍玉:青色的玉石。
假山:园林中人工堆砌的山。此处用以反衬自然山石之精巧如人工。
晞:晒干。此处“新晞”指被雨洗过后又将干未干的状态。
髻鬟:古代女子的发髻,常用来形容盘旋高耸的山峰。
缘底恨:因为什么恨事。底,何,什么。
孱颜:通“巉岩”,高峻险要的山岩。
以上为【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曰石人峯次焉上有一石起立如人形云】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杨万里“诚斋体”纪游诗的代表作,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了弋阳道旁两座石山的神韵。全诗紧扣“石”与“形”展开,前两联总写石山给人的整体印象,以“苍玉”喻其质,以“假山”喻其巧,进而赞叹其“妙天下”的格局。后两联分写,聚焦于“石人峰”的细节:颈联以“天风骨”写其亘古不变的嶙峋风骨,以“雨髻鬟”状其经雨后的清新秀美,将自然之力对山的塑造比作对人之形神的雕琢,静中有动。尾联异军突起,以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诘问,将石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故事,使无情的石头瞬间拥有了生命的温度与历史的深度,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想象空间。
以上为【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曰石人峯次焉上有一石起立如人形云】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艺术魅力在于杨万里所擅长的“活法”。他观察景物不滞于形似,而能迅捷地捕捉其神韵与内在的生命力。首联的比喻平中见奇,“苍玉”写其色泽与质感,“假山”则翻转了寻常思维——不是人造假山模仿真山,而是真山巧夺天工如同假山,立意新颖。颈联的“旧瘦”与“新晞”对仗极工,不仅写出了山石历经风霜的沧桑感与雨后的清新感,更以“风骨”、“髻鬟”这样的人化词汇,为静物注入了品格与情态。最妙的是尾联,诗人不去解答石像的成因,而是以一个无解的问句作结,这个问句本身就像一声悠长的叹息,萦绕在山岩之间,将一座无言的石峰变成了一个承载着千古幽怨的生命体,使得全诗在轻快跳脱的笔调之外,又平添了一份悠远深长的韵味。
以上为【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曰石人峯次焉上有一石起立如人形云】的赏析。
辑评
宋代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评杨万里诗:“杨诚斋诗,……其《入弋阳界》诸诗,状物之工,几欲与造化争巧。”
清代延君寿《老生常谈》中论及诚斋体:“杨诚斋诗,力求超脱,……其写景诸诗,无一不具化工之妙。《石人峰》一结,凭空问得妙,无理而有趣。”
以上为【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曰石人峯次焉上有一石起立如人形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