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朝阳照耀锦城城头,晨光洒落散花楼。
金饰窗棂夹着雕绣门户,珠玉帘幕悬挂银制帘钩。
高梯直入绿云之中,极目远眺消散我之忧。
暮色烟雨飘向三峡,春江碧水环绕双流。
今日登楼眺望,宛如邀游九天之上。
以上为【登锦城散花楼】的翻译。
注释
1. 锦城:成都别称,《华阳国志》“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故曰锦里”
2. 散花楼:隋末蜀王杨秀建,《蜀中名胜记》“散花楼于摩诃池上”
3. 珠箔:珠帘,《汉武故事》“武帝起神屋,以白珠为帘箔”
4. 银钩:银制帘钩,《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
5. 双流:岷江支流,《水经注》“成都县有二江双流其下”
6. 九天:《吕氏春秋》“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
以上为【登锦城散花楼】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日照锦城”的恢宏气象开篇,通过“金窗珠箔”的华美意象与“飞梯绿云”的奇幻想象,构建出人间仙境交融的诗意空间。李白巧妙将“暮雨三峡”的地理纵深与“春江双流”的水系环绕相结合,在“九天游”的结语中完成从现实登临到精神翱翔的升华,展现盛唐诗歌特有的雄浑气韵。
以上为【登锦城散花楼】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十句完成“登楼-望远-感怀”的经典结构。前四句铺陈建筑之美:日照城头的全景镜头与散花楼的特写交替,“金窗”“绣户”“珠箔”“银钩”的密集意象,既显蜀地富庶更见诗人对华美物象的敏感。中四句转入空间拓展:“飞梯绿云”将实体建筑幻化为登仙通道,“极目散忧”点明登临的精神疗效;“暮雨三峡”与“春江双流”的地理对仗,以水墨般的笔触勾勒出巴蜀山水的气韵。末二句“九天游”的比喻,既呼应开篇的朝阳意象,又将庾信“登楼作赋”的文人传统提升为谪仙人的天界巡礼。全诗在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明净中注入屈原“登九天兮抚彗星”的瑰丽,堪称李白早期诗风的典范。
以上为【登锦城散花楼】的赏析。
辑评
1. 朱谏《李诗选注》:“‘飞梯绿云中’五字,真得蜀道高危之神,已见《蜀道难》先声。”
2. 唐汝询《唐诗解》:“结句‘如上九天游’与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各极登临之妙,而太白更见飘逸。”
3. 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暮雨向三峡’二语,从阴铿‘大江静犹浪’化出,而气象过之。”
4. 应时《李诗纬》:“通篇气脉在‘散我忧’三字,金窗珠箔之丽,飞梯春江之壮,皆为散忧而设。”
5. 弘历《唐宋诗醇》:“‘朝光散花楼’五字如画,与杜子美‘锦江春色来天地’同臻化工。”
以上为【登锦城散花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