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简酒醉之时,在襄阳城下酩酊大醉。
头上的白色接䍦帽颠倒戴着,倒骑着马前行。
以上为【杂歌谣辞襄阳曲】的翻译。
注释
1. 杂歌谣辞:《乐府诗集》中的一类,收录历代民间歌谣及文人拟作的歌谣体诗。
2. 襄阳曲:乐府旧题,属《杂歌谣辞》,原为襄阳地方民歌,多咏当地人物风情。
3.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
4. 山公:指晋代名士山简,字季伦,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性好饮酒,常醉于习家池。
5. 醉酒:饮酒至醉。
6. 酩酊:形容大醉的样子。
7. 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晋代为重镇,山简曾镇守于此。
8. 白接䍦(lí):古代一种白色的头巾,士人所戴,山简常戴此帽饮酒。
9. 倒著:颠倒地穿戴,即前后或上下反着戴。
10. 还骑马:仍然骑马而行,表现其醉态中不失豪兴。
以上为【杂歌谣辞襄阳曲】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晋代名士山简(山公)纵情饮酒、放达不羁的形象。李白借古写今,通过对山简醉态的描写,抒发自己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礼法的轻视。全诗语言质朴,画面感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醉士游冶图,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在乐府小诗中的延续。
以上为【杂歌谣辞襄阳曲】的评析。
赏析
这首《襄阳曲》是李白拟乐府旧题所作的小诗,虽短却意趣盎然。首句“山公醉酒时”点明人物与状态,次句“酩酊襄阳下”进一步渲染其醉态之深,地点“襄阳”既呼应题目,又赋予地域文化色彩。后两句“头上白接䍦,倒著还骑马”以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山简醉后狂放不羁之状:帽子戴反了仍能骑马,非但不显狼狈,反而凸显其超脱礼法、任性自然的名士风度。李白借此形象,寄托了自己崇尚自由、蔑视拘束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洗练,白描手法极富画面感,短短二十字,形神兼备,堪称乐府短章中的佳作。
以上为【杂歌谣辞襄阳曲】的赏析。
辑评
1. 《乐府诗集》卷八十八引《襄阳耆旧传》:“山简优游卒岁,唯酒是务,大醉日多。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可证山简醉酒典故由来已久,李白化用民歌入诗,承古意而翻新境。
2. 明代胡震亨《李杜诗通》评:“《襄阳曲》四首皆模拟古谣,语近而趣远,太白乐府之妙在此。”
3.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云:“此篇状山简醉态,只‘倒著还骑马’五字,而其风流自赏之概,跃然纸上。”
4. 近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指出:“此诗当是李白游襄阳时所作,借咏山简以抒己怀,盖其豪饮任侠之志,与山简有相通之处。”
以上为【杂歌谣辞襄阳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