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的山峰如画般青翠错落,藤蔓的影子在风中摇曳,轻拂着栏杆低垂而下。
野外的小路上,我常常带着狗儿同行;傍晚归家时,又常与砍柴的樵夫结伴而回。
看云的游子倚靠着猿猴啼鸣的古树,洗钵的僧人临近那曾失仙鹤的清池。
请不要责怪我无心留恋这清幽之境——我早已将书剑之志许给了这个光明的时代!
以上为【别匡山】的翻译。
注释
1. 匡山:位于今四川省江油市,相传李白少年时曾在此读书隐居。一说即戴天山,属岷山支脉。
2. 碧参差:山峰青翠高低错落。“参差”形容山势起伏不齐。
3. 藤影风摇拂槛垂:藤蔓在风中摇动,其影拂过栏杆,枝条低垂。
4. 野径来多将犬伴:走山间小路时常带着狗同行,显其独行而不孤寂。
5. 人间归晚带樵随:从山中归来已晚,途中常与樵夫相伴同行。“人间”指山外村落或尘世。
6. 看云客:诗人自指,亦泛指高士。古人常“看云”寄意,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
7. 啼猿树:猿猴啼叫的树林。蜀地多猿,《水经注》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句。
8. 洗钵僧:持钵修行的僧人。“洗钵”为僧侣日常功课,象征清净生活。
9. 失鹤池:传说中仙鹤飞离的池塘,暗用丁令威化鹤归辽典故,喻此地本有仙气。
10. 书剑许明时:“书”代表文才,“剑”象征武略;“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意为愿以文武之才报效国家。
以上为【别匡山】的注释。
评析
《别匡山》是李白青年时期告别隐居之地匡山(今四川江油境内)所作,既描绘了山中清幽闲适的生活图景,又表达了投身创造功业的壮志豪情。前六句极写匡山之美与隐逸之乐:晓峰、藤影、野径、樵伴、啼猿、失鹤池等意象交织成一幅宁静超然的山林画卷;尾联陡转,以“莫怪无心恋清境”自解,点明虽爱此山水,却更愿投身“明时”,建功立业。全诗结构巧妙,由景入情,由静转动,在恬淡与豪迈之间取得平衡,展现了李白“功成身退”理想中“先功成”的积极入世精神,是其早期思想与人格的重要见证。
以上为【别匡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工整的对仗与清丽的笔触勾勒出匡山的隐逸世界。首联绘晨景,色彩(碧)、动态(摇)、触感(拂)交融;颔联写人事,犬伴樵随,充满生活气息而不失高致;颈联转写山中人物——看云之客与洗钵之僧,一俗一僧,一动一静,共同构建出超然物外的精神空间。然而尾联突然收束,以“莫怪”二字转折,将前面积累的清境之美轻轻推开,宣告“已将书剑许明时”的志向。这种“恋而不留”的态度,正是盛唐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典型心态。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而志气昂扬,既有山水田园之趣,又有建功立业之志,体现了李白早年“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炽热情怀。
以上为【别匡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未收此诗,但明清多种李白集均录,题为《别匡山》或《上匡山》。
2.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此诗当是白少时隐居匡山,将赴长安前所作,志在用世,故云‘已将书剑许明时’。”
3. 近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前后,李白约二十四岁,初离蜀中,意气风发。”
4. 詹福瑞《李白评传》:“《别匡山》是李白人生转折的标志,告别隐逸,走向广阔天地。”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李白早期诗歌常表现‘功成身退’的理想,《别匡山》正是‘功成’之志的宣言。”
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莫怪无心恋清境’一句,道出盛唐士人不甘寂寞、渴望用世的普遍心理。”
7. 《全唐诗》卷183收录此诗,题下注:“一作《上匡山》。”
8. 当代学者裴斐《李白十论》:“此诗尾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重千钧,是李白一生行动的起点。”
9. 钱钟书《谈艺录》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太白诗常于闲适中见豪气”,正可概括此篇特色。
10. 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碑刻引此诗,称其为“李白出蜀第一声”,具重要生平意义。
以上为【别匡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