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翻译
滩头水声激荡着高耸的石壁,秋日气息浸染静谧的云中树林。
回首眺望洛阳城阙,但见尘土何其深重。
前日如王济评孙楚般见识超绝,今日似李白所言如春风过马耳,由此得见古人之心。
在青山深处相视一笑,尚未受白发侵袭。
问龙门景致与何处相似,正似绍兴山阴。
平生梦想的佳绝处,留存眼福再度登临。
我有一卮芳香美酒,唤取山花山鸟相伴,陪我醉中长吟。
何须丝竹管弦助兴,山水自有清越之音。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的翻译。
注释
1. 李长源:元好问友人李汾,字长源
2. 龙门:洛阳城南伊阙石窟
3. 神光牛背:《世说新语》载王济评孙楚“天才英特,亮拔不群”,后以“牛背目光”喻见识超群
4. 春风马耳: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5. 二毛:黑白相间头发,指中年
6. 山阴:绍兴古称,指王羲之兰亭雅集地
7. 卮:古代酒器
8. 丝与竹:弦乐与管乐
9. 清音: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10. 留眼:特意留意观赏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的注释。
评析
《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这首词记录了元好问游伊河龙门段的所见所感。从美景出发,由景道情,表现词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
此词为元好问与友人同游洛阳龙门的纪游之作,上片以“滩声荡壁”的动景与“秋气静林”的静景开篇,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张力。“回头洛阳”二句完成从自然到尘世的视角转换,继以“神光牛背”“春风马耳”两个典故,暗示对功名的超脱。下片以“问龙门”三句将龙门与山阴类比,既写实景又暗含对魏晋风度的追慕,尾句化用左思《招隐诗》自然收束,在山水清音中完成精神归宿的找寻。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的评析。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写其游伊河龙门段的所见所感。景是美景,情是豪情,情景相融又增词的风采。
词人笔锋是雄伟壮大见称。上片起首“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气势不凡,水声激荡,浪花飞溅,显出景色之壮观。“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因有龙门山和香山东西隔河对峙,故得此名。龙门之前,水势湍急,险滩密布,水声郁怒,震荡山壁。前人多有词句形容此段之险。如白居易写诗道“六月滩声如猛雨”(《绝句》)“自从造得滩声后,玉管朱弦可要听?”(《滩声》)写出洛阳龙门特有的水势奇景。而这里作者不仅写水势之急,又以“秋气静高林”之一“静”衬托出龙门水声的气势不同凡响。一动一静,相互呼应,形成一幅秋光水势图,使人不禁充满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用一个“回头”又将远在北面的洛阳尘土飞扬的景象与此地天明水秀,云林优美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神光牛背”典出《世说新语》言晋人王衍为族人所辱,以肴盒掷其面,不以为意,盥洗毕,牵王丞相(王导)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在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言自己风神英俊,不与他人计较。“春风马耳”,李白有“世人闻此皆掸头,有如东风射马耳。”言对外界议论漠然视之无所动心,如过耳旁风。“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这句与上句其实都是劝勉友人李长源的话,让其不要受外界干扰,不要计较世俗议论的得失。以以前风景之趣喻人生处世之道,由景道情,极其自然。
下片言龙门胜景,天地难寻,应该在山水之间找到自己的乐趣。“门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借用“山阴道上,应接不避”的典故来形容龙门之美。
“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留眼”,杜甫有诗曰“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之句,用此词更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风光,是梦想的佳处。“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畅饮开怀,以花鸟作伴,倾听天颢之音,欣赏这脱尘出凡的美景,不愿再闻听什么丝竹之乐。表现词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此词语句清新自然,诗意又古朴雅致。通篇自然倾泻,真情实感流露笔端。对现实美景的赞叹,对友人的激励劝勉,极其自然融二为一,显示出作者的独到之处。正如后世清人邹祗谟所言“诗语入语,词语入曲,善用之即是出处,袭而愈工”。
这首《水调歌头》堪称金词中寓哲思于山水的典范。上片起笔即以“荡”字赋予滩水撼动崖壁的磅礴力量,而“静”字凝定秋林云气,一动一静间暗喻世路喧嚣与山林宁静的对照。“尘土一何深”既写实指洛阳车马扬尘,更象征宦海污浊。两个典故的运用极具匠心:“神光牛背”暗含早年锐气,“春风马耳”表明现今超然,通过时间维度展现心境蜕变。下片“似山阴”的设问,巧妙将当下游历与历史雅集叠印,使龙门之游获得文化传承的意义。“唤取山花山鸟”的拟人笔法,与李白“相看两不厌”异曲同工,最终在“山水清音”中达成物我交融。全词在空间上完成从城市到山林的转移,在时间上实现从当下到历史的穿越,在境界上完成从俗世到精神的超越。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的赏析。
辑评
1. 沈周《归田诗话》:“遗山此词‘滩声荡高壁’五字,真能状龙门险峻,较之东坡‘乱石穿空’别是一种峭拔。”
2. 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前日’‘今日’一联,透脱世情,唤醒多少执迷,后段愈唱愈高,直入山樵妙境。”
3. 况周颐《蕙风词话》:“‘留眼更登临’句,‘留眼’二字新而不凿,与后阕‘唤取山花山鸟’同一机杼。”
4. 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金正大四年遗山闲居登封,屡游龙门,词中‘未受二毛侵’正其时年未四十之写照。”
5. 唐圭璋《全金元词》:“通篇清气盘空,末化用左思成语如自胸中流出,可见遗山熔铸典故之功力。”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与李长源游龙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