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寂静窗棂渐转昏暗,
青灯下展读未竟书卷。
忽闻稀疏雨点飘落,
始觉凉意悄然初临。
披开衣襟聊且自适,
掩合书卷正自徘徊。
心中念及志同道合者,
怅然远望心绪烦乱。
鸣琴独爱此静夜,
乐守儒道今得闲居。
巍巍空山寂寥中,
今夜知君在何方。
以上为【秋夜听雨奉怀子厚】的翻译。
注释
子厚:朱熹友人,疑为门生或同道士人
青灯:油灯青光,常指书生夜读
披襟:敞开衣襟,喻闲适自得
同怀人:志趣相投者,语出谢灵运“樵苏限风宵,晤语契同怀”
烦纡:心绪烦乱郁结
乐道:以坚守儒家道义为乐
岑岑:山势高峻貌
焉如:何在,往何处去
以上为【秋夜听雨奉怀子厚】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秋夜听雨为媒介,在读书体验中展开对友人的深沉思念。前四句通过“窗暗”“青灯”“疏雨”“凉气”的意象叠加,构建出孤寂的物理空间;中四句以“披襟”“掩卷”的动作转折,从身体感受自然过渡到心理活动;后四句在“鸣琴”“乐道”的自我安顿中,最终升华为对友人踪迹的哲学叩问。全诗在个人独处与怀人思友间往复回旋,体现宋代理学诗“性理之情”与“诗人之情”的完美融合。
以上为【秋夜听雨奉怀子厚】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古创作于朱熹隐居讲学时期,堪称理学诗派的典范之作。诗人巧妙构建三重境界:首联“窗暗灯青”的视觉空间,暗示学问探索的幽微境地;颔联“雨落气凉”的触觉感受,既写自然节候变化,又喻义理领悟的清明时刻;颈联“披襟自适”与“掩卷踌躇”的矛盾姿态,生动再现理学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辩证统一。尾联最见哲思:“岑岑空山”既是实景,更是心斋坐忘的象征场域;“此夕知焉如”的叩问,既含对友人的牵挂,更深藏对“道统”承传的忧思。全诗将《诗经》“风雨怀人”的古老母题,提升为理学家“心统性情”的哲学实践,在简淡语言中蕴含“理一分殊”的深刻思考:秋雨凉气是宇宙法则的显现,青灯残书是人文传统的延续,而对友人的思念则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体现。
以上为【秋夜听雨奉怀子厚】的赏析。
辑评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五:“晦翁《秋夜听雨》诗,冲澹中有至味,‘披襟聊自适,掩卷方踌躇’二语,尤见儒者气象。”
清·洪力行《朱子可闻诗集》卷二:“此诗清幽澹远,步步怀人,却步步是道学语,结句‘此夕知焉如’,与‘伊人秋水’同慨。”
清·吴之振《宋诗钞·文公集钞》:“朱子诗多言理而有情致,如‘亦念同怀人,怅望心烦纡’,真得《古诗十九首》遗意。”
以上为【秋夜听雨奉怀子厚】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