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楼究竟在什么地方?原来它高耸于碧蓝的云霞之中。
明亮的宝镜如同挂在秋日清澈的水面上,轻盈的罗衣随春风微微飘动。
新妆已成,却只能独坐于夕阳之下,惆怅地望着空荡的金屏风。
想到这一切,不禁写下这封短简,只愿托付那双双飞过的鸿雁代为传递。
以上为【寄远十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寄远:寄给远方的人,多指思念的亲友或爱人。
2. 青楼:原指豪华精致的楼阁,后多指妓女居所,但在此处应理解为女子所居的华美楼宇,不必然含有贬义。
3. 碧云中:形容楼阁高耸入云,仿佛在青天白云之间,极言其高远缥缈。
4. 宝镜:珍贵的铜镜,象征女子梳妆打扮的情景。
5. 秋水:比喻清澈明净如秋日水面,既可形容镜面光洁,也可暗喻眼神清亮。
6. 罗衣:轻软的丝织衣物,常为女子所穿,表现其柔美姿态。
7. 新妆:刚刚梳妆完毕,暗示女子精心打扮以待所思之人。
8. 金屏:饰有金彩的屏风,代表室内华美的陈设,也烘托孤寂氛围。
9. 短书:简短的书信,表达思念之情。
10. 双飞鸿:成双飞行的大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且“双飞”反衬孤独,寄托相思。
以上为【寄远十一首】的注释。
评析
《寄远十一首》是李白一组以“寄远”为主题的五言诗,此为其一,抒写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怀念与无法相见的怅惘。全诗以绮丽意象营造出高远清冷的意境,借“青楼”“宝镜”“罗衣”“金屏”等闺阁之景,暗示所思之人是一位女子,而“双飞鸿”则寄托了传书达意的愿望。诗歌语言清丽婉转,情感含蓄深沉,虽属游子思妇题材,却因李白特有的飘逸气质而别具风神。整体风格兼具浪漫想象与细腻情思,展现了李白在抒情小诗方面的艺术造诣。
以上为【寄远十一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以设问起句:“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不直接描写人物,而以空间的高远缥缈渲染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意境,使所思之人如仙子般凌虚而居,增强了思念的朦胧与距离感。接着,“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两句工整清丽,视觉与触觉交融:宝镜如映秋水,既显澄澈,又带凉意;罗衣轻拂春风,则见柔美与动态之美。这两句看似写物,实则通过环境与服饰刻画出女子的清雅形象。
第三联转入内心描写:“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女子精心梳妆,却只能面对落日与空屏,一个“空”字点出室内的寂静与内心的失落。“坐”与“望”两个动作,凝练地传达出等待的漫长与无果。结尾“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由景及情,由人及己,诗人因怜念对方之孤寂,遂生寄书之意。“双飞鸿”既是传统意象中的传书使者,又以其“双飞”反衬自身的孤单,含蓄而深情。
全诗结构严谨,由远及近,由景入情,语言清丽而不失骨力,情感真挚而不流于哀怨,体现了李白在五言小诗中融合浪漫主义与细腻抒情的独特能力。
以上为【寄远十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引徐献忠评:“太白《寄远》诸作,虽拟古题,而情致缠绵,自有风调,不减齐梁宫体,而气格过之。”
2. 《李太白集注》引王琦曰:“此首状美人独居,望远兴怀,而欲托鸿雁以通音问,诗意婉至,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
3. 《唐诗别裁》沈德潜评:“清词丽句,不着脂粉气,‘宝镜挂秋水’二语,天然秀发,非刻意雕琢者所能到。”
4. 《昭昧詹言》方东树评:“起势飘忽,如云中见楼,不可攀跻。中四句写景写情,俱从空中着笔,末托鸿雁,情韵悠长。”
5. 《李诗通》瞿蜕园、朱金城注:“此诗或为早期游历时期所作,借闺情以抒羁旅之思,乃太白惯用笔法。”
以上为【寄远十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