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雨师奉谁旨意送来暮春甘霖,珍重上天惠泽我民之恩德。
且看白发老农展露欢颜,莫愁红颊游春之人行路艰难。
以上为【和喜雨二绝】的翻译。
注释
1. 喜雨:及时甘雨
2. 雨师:司雨之神
3. 馀春:暮春
4. 珍重:珍惜重视
5. 天公:上天
6. 垂白叟:白发老农
7. 頩颊:红润面颊,指年轻人
8. 踏青人:春日郊游者
9. 惠:恩惠
10. 欢颜:喜悦面容
以上为【和喜雨二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淡笔触勾勒天人感应的祥和图景,前两句“雨师送春”与“天公惠民”通过拟人手法将自然现象道德化,后两句“欢颜垂白”与“莫愁頩颊”在老少对比中展现春雨普济众生的仁德。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自然观察到政治理想的诗意转化,体现朱熹诗歌“理趣澄明”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和喜雨二绝】的评析。
赏析
朱熹此诗在酬唱题材中展现理学家特有的观物之道。开篇设问“雨师谁遣”,既延续《诗经·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的古老诘问,又暗合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哲学框架,其“送馀春”的表述更将自然节律转化为有目的的道德行为。次句“珍重天公”直抒胸臆,“惠我民”三字既承《孟子》“天视自我民视”的民本思想,又与其《戊申封事》“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政论相呼应。后两句构图精妙:“欢颜垂白叟”特写老农笑貌,既符合《尚书·洪范》“庶民惟星”的星象喻指,又暗含程颢“观鸡雏可以知仁”的格物理念;“莫愁頩颊踏青人”则转写士女游春,通过“頩颊”的健康色泽与“踏青”的闲适活动,在民生关怀中注入文人雅趣。全诗通过雨师、天公、老叟、游人的多重视角,构建起天、地、人三才和谐的理想秩序,堪称其《仁说》“天地以生物为心”理论的诗意呈现。
以上为【和喜雨二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真德秀《跋朱子诗集》:“晦庵‘且看欢颜垂白叟’真得杜工部‘田父要皆去’遗意,而理致澄明过之。”
2. 明·胡广《性理大全》:“‘珍重天公惠我民’七字,与张横渠‘为生民立命’同其恳恻,可见儒者气象。”
3.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结句‘莫愁頩颊踏青人’与程明道‘云淡风轻近午天’各写春景,然朱诗特见民胞物与之怀。”
4. 钱穆《朱子新学案》:“诗中‘雨师’‘天公’之拟人化描写,非简单比喻,实为其‘理先气后’哲学观的文学映射。”
5.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此诗作于浙东提刑任上,与《奏巡历至台州奉行事件状》‘救荒之政’形成诗文互证,具诗史价值。”
以上为【和喜雨二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