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野外花间饮酒,身边百物皆无,手杖上只挂着一个葫芦。
已经喝完了潘家那错加了水的酒(逡巡酒),却又去寻刘家那名为“为甚酥”的煎米粉饼来吃。
以上为【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着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的翻译。
注释
1. 刘监仓:姓刘的监仓官,具体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
2. 煎米粉作饼子:将米粉煎制成饼状食物,是宋代民间常见食品。
3. 为甚酥:意为“为什么这么酥”?苏轼以此调侃此饼香脆可口,后成为该食品的戏称。
4. 潘邠老:即潘大临,字邠老,北宋诗人,黄州人,与苏轼有交往。
5. 逡巡酒:一种酿造时间较短的淡酒,顷刻可成,故称“逡巡”(顷刻之意)。
6. 莫作醋,错着水来否:苏轼饮后觉得味酸,调侃说是不是误把醋当酒,或是加错了水。
7. 携家饮郊外:带着家人到城外饮酒游玩,反映苏轼闲适的生活状态。
8. 野饮花间百物无:在花间野饮,身边没有多余物品,突出简朴自然之趣。
9. 杖头惟挂一葫芦:拄杖上只挂着一个盛酒的葫芦,形象地写出隐逸洒脱之态。
10. 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前句呼应前事,指已饮完潘家的“错水酒”;后句转而寻找刘家的“为甚酥”饼,语带双关,妙趣横生。
以上为【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着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记录了一次郊外野饮的情景,展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巧妙化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潘邠老的酒味酸似醋,刘监仓家的煎米粉饼香酥可口,分别被戏称为“错著水”和“为甚酥”,既风趣又亲切。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厚的生活情趣,体现了苏轼善于从平凡中发现诗意的艺术才华。同时,“携家饮郊外”的背景也透露出其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以上为【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着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精巧,充满生活气息与幽默感。首句“野饮花间百物无”勾勒出一幅清幽自在的春日野游图景,凸显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杖头惟挂一葫芦”进一步以简练笔法刻画出高士形象,既有陶渊明式“采菊东篱下”的隐逸风致,又不失苏轼特有的豪放与童心。后两句巧妙嵌入两个生活细节:一是潘邠老所酿逡巡酒被讥为“错著水”,二是刘监仓家的煎米粉饼因香酥而得名“为甚酥”。这两个典故均出自日常对话,经苏轼点化,升华为诗中妙语,不仅增添了趣味性,也展现出他对友情与生活的珍视。整首诗语言浅白而不失雅趣,情感真挚而富于机锋,充分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化凡为奇”的诗歌艺术特色。
以上为【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着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虽小作,然语带谐谑,情致宛然,可见坡公胸次洒落,不以穷达介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冯舒语:“俚语入诗而不见其俗,唯坡公能之。‘错著水’‘为甚酥’,皆常谈也,一经点染,便成妙谛。”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诗多兴会神到之作,如此类者,看似游戏,实得风人之旨。盖寓庄于谐,乐天知命,正在于此。”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用日常琐事入诗,往往一笑之中含有深意。此诗记饮食细事,而潇洒出尘之概跃然纸上。”
以上为【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着水来否?后数日,携家饮郊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