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绿浪翻涌金黄山乡,碧水如带蜿蜒长。
听闻您扬帆出行张皂盖,定知宴饮时有红妆相伴。
船歌好似在庆贺丰收年景,欢饮酬答这夏日清凉。
谁说禾黍不够鲜艳灿烂?晚炊时分仍留咏叹余香。
以上为【次秀野泛沧波馆至赤石观刈早稻韵】的翻译。
注释
1. 秀野:朱熹友人刘韫号秀野,《闽中理学渊源考》"刘韫字仲固,崇安人"
2. 沧波馆:武夷山水边建筑,《武夷山志》"沧波馆在九曲溪畔"
3. 赤石:武夷赤石镇,《建宁府志》"赤石街在武夷山南"
4. 皂盖:黑色车盖,《后汉书·舆服志》"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皂盖"
5. 红裳:歌舞伎服色,《宋史·乐志》"女弟子队凡一百五十三人,衣红仙砌衣"
6. 棹讴:船歌,《汉书·五行志》"发棹讴,感天下"
7. 禾黍阳艳:化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
以上为【次秀野泛沧波馆至赤石观刈早稻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朱熹酬和友人秀野的田园唱和之作,在农耕图景中寄寓理学家特有的自然观照。全诗以"绿云黄半"的视觉通感开启武夷秋色,通过"放船飞盖"的宦游意象与"行酒红裳"的世俗欢愉,构建出士人"出仕"与"归隐"的双重生活图景;尾联"禾黍阳艳"的反诘与"晚炊余香"的味觉延续,既实践着《诗经》"十月纳禾稼"的农事传统,又展现宋代道学家"格物致知"的审美维度。
以上为【次秀野泛沧波馆至赤石观刈早稻韵】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融合:首联以"绿云黄半"的色彩交响描绘武夷梯田,将农耕景观诗意化为"云"的意象,暗合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学境界;颔联"放船飞盖"的动势与"行酒红裳"的艳色,在山水清音与人间烟火间建立辩证;颈联"棹贺丰年"将劳动号子升华为自然颂歌,"乐饮酬凉"更将物理温度转化为心灵体验;尾联突转哲学诘问,"禾黍阳艳"既反驳世俗对农作物的色彩偏见,又暗喻道德光辉如同谷物般质朴璀璨,"晚炊余香"则以味觉记忆勾连《论语》"饭疏食饮水"的精神传承。朱熹巧妙将《诗经》农事诗传统与宋代理学观物之道结合,这种将田园诗提升至天道体认的创作实践,正是其"理学诗派"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次秀野泛沧波馆至赤石观刈早稻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代真德秀《西山读书记》:"晦翁'禾黍谁言不阳艳'句,深得《豳风·七月》遗意,与其《诗集传》'治世之音安以乐'说相表里。"
2. 明代邱濬《朱子学的》:"'晚炊流咏有馀香'七字,写尽田家真味,较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更见理趣。"
3. 清代王懋竑《朱子年谱》:"此诗作于淳熙十一年,时晦翁筑武夷精舍,'碧水萦纡'实写九曲溪景,可与其《武夷棹歌》互参。"
4. 近代钱穆《朱子新学案》:"通篇在农耕与游览间保持张力,'放船飞盖'的仕宦符号与'棹贺丰年'的民间声音并置,见出朱子'即事穷理'的思维特质。"
5.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乐饮闲酬此日凉'之'闲'字,既状身体感受,复喻心灵境界,此正是朱子所谓'胸次悠然'的实践呈现。"
以上为【次秀野泛沧波馆至赤石观刈早稻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