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楚越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
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
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
欲从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
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
仙山一见五色羽,雪树两摘南枝花。
赤鱼白蟹箸屡下,黄柑绿橘笾常加。
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
恣倾白蜜收五棱,细斸黄土栽三桠。
朱明洞裹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
岂无轩车驾熟鹿,亦有鼓吹号寒蛙。
山人劝酒不用勺,石上自有樽罍洼。
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
相携行到水穷处,庶几一见留子嗟。
千年枸杞常夜吠,无数草棘工藏遮。
但令凡心一洗濯,神人仙药不我遐。
山中归来万想灭,岂复回顾双云鸦。
翻译
只知道楚地与越地相隔遥远,如同天涯海角,却不知肝胆相照之人本就亲如一家。
我的身躯如同丝线般被命运缠绕,左旋右转,随缫车不停转动,身不由己。
错误地抛弃山林隐居之志,进入朝廷与市井,虽身处平地,咫尺之间却充满险阻与波折。
本想追随葛洪(稚川)隐居罗浮山,先学谢灵运开辟永嘉山水之路。
首先参拜虞舜曾到过的韶石山,继而拜谒六祖慧能所在的南华禅寺。
在仙山上一见五色祥羽的神鸟,又在雪树上两次采摘南国的奇花。
红鱼白蟹频频下箸,黄柑绿橘常常堆满食盘。
糖霜不必等待蜀地客人寄来,荔枝也无需轻信闽人夸耀。
尽情倾倒洁白的蜂蜜收取五棱果,细细挖掘黄土栽种三桠草药。
在朱明洞中寻得灵异仙草,随即飘然放下手杖,凌驾于苍茫云霞之上。
难道没有华贵的车驾与驯鹿相伴?也有鼓吹喧闹的寒蛙鸣叫。
山中隐士劝我饮酒不用勺具,石上天然凹陷处便是酒杯与酒器。
径直从此小路前往天庭玉阙,千里行程也不容丝毫偏差。
老友日夜盼我归来,甚至准备远迎至长风沙口。
岂料我竟乘槎漂浮至天女身旁,独自倚靠云织机观赏仙女织纱。
世间谁能像我的兄弟一般深情厚谊,彼此关爱而毫无嫌隙?
携手同行直至水源穷尽之处,或许还能有幸相见,留下子嗟般的赞叹。
千年枸杞夜间常有犬吠守护,无数荆棘丛生巧妙遮掩珍宝。
只要凡俗之心得以彻底洗涤,神仙与灵药便不再遥远。
从山中归来后万念俱寂,再也不会回首顾盼那双飞的乌鸦。
以上为【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的翻译。
注释
1. 楚越为天涯:出自《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意谓表面看楚越相距遥远,实则肝胆相连。
2. 缫车:抽丝之车,比喻命运如丝线般被牵引旋转,身不由己。
3. 褒斜:古代秦岭通道,此处借指仕途艰险曲折。
4. 稚川:东晋道士葛洪,字稚川,著《抱朴子》,后入罗浮山修道。
5. 灵运:南朝谢灵运,山水诗鼻祖,曾任永嘉太守,遍游山水。
6. 虞舜款韶石:传说舜南巡时曾在韶石山奏《韶乐》,故名。
7. 六祖登南华:禅宗六祖慧能在南华寺弘法,即今广东韶关南华寺。
8. 五色羽:传说中的凤凰或仙鸟,象征祥瑞与仙境。
9. 朱明洞: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罗浮山,传为朱明真人所居。
10. 长风沙:长江古渡口,在今安徽安庆附近,相传为送别之地。
以上为【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之作,题中“正辅”疑为误记或另有所指,实应为与弟同游所作。全诗以游历白水山为线索,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抒写仕途困顿、向往隐逸的情怀,同时表达兄弟情深、心灵净化的理想境界。诗人借山水之游,寓人生哲理,既有对现实官场生活的厌倦,又有对超脱尘世的憧憬。语言瑰丽奇崛,想象丰富,结构宏大,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空灵旷达的特点。诗中大量运用典故与象征,将现实经历升华为精神漫游,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生命体悟。
以上为【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晚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七言古体,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开篇以“楚越为天涯”起兴,引出“肝胆非一家”的哲思,既呼应兄弟之情,又暗含人生际遇的无常。中间大段描写游历过程,实则是精神层面的求道之旅,融合了儒家礼敬圣贤(谒韶石、南华)、道家追求长生(采灵草、炼丹药)、佛家顿悟解脱(行至水穷处)三重理想。诗中“左旋右转随缫车”形象写出宦海浮沉之苦,“欲从稚川隐罗浮”则流露出归隐之志。饮食描写(赤鱼白蟹、黄柑绿橘)并非单纯写景,而是象征岭南风物之丰美与生活之适意。结尾“山中归来万想灭”点明主旨——唯有洗尽凡心,方能通达仙境。整首诗虚实相生,时空交错,将地理游踪转化为心灵旅程,充分展现了苏轼“外儒内道、兼综佛老”的思想特质和“清雄旷逸”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纵横排奡,出入三教,盖晚岁凝思之作。”
2.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语多奇崛,意涉游仙,然根柢深厚,不落轻佻。”
3.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引吕本中语:“东坡次韵诗多似此,才大气雄,驱使万象,虽杂释老而不失忠厚之旨。”
4.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一:“此诗托游山以写怀抱,实乃自述一生出处之难,终归于道释之归宿。”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这首诗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经历了政治风波之后,渴望宁静与超越。”
以上为【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