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中秋时节悄然过去,两鬓已如秋叶般斑白。
寄身于这世间,不过如微尘细沙一般渺小。
笑看潮水来去涨落,就这样了却一生岁月。
求仙的方士向往蓬莱三山,渔夫却只在一叶小舟中安家。
早知此身与世事皆多龃龉、难以顺遂,
不如早早相伴那骑鲸而去的豪迈公子,共作雄奇壮丽之辞章。
以上为【南歌子 · 再用前韵】的翻译。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卷水晶帘额」句,名《水晶帘》,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再用前韵:元延祐本无题,玆从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
苒苒:犹渐渐。宋·柳屯田《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萧萧:稀疏。宋·李梁溪《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尘沙:傅子立注:「《内典》:『化佛以三千大千世界,其众犹微尘,其数犹恒河沙。』」刘尚荣按:「微尘喻其小,见《大智度论·卷九十四》:『譬如积微尘为山,难可得移动。』恒沙言其多,见《金刚经·一体同观分》:『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又《金刚经·无为福胜分》:『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此世:吴讷钞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化世」。
三山路:《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一叶家:傅子立注:「唐颜真卿为湖州刺史,以张志和舟敝,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耳』」傅注节引自《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列传·张志和传〉》:「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值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辩捷类如此。」
聱牙:傅子立注:「龃龉不合之谓。」龙榆生注引唐·韩昌黎《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骑鲸公子:傅子立注:「谓李白。杜甫诗:『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信今何如?』」刘尚荣按:「诗句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见于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二》,上句原作『南寻禹穴见李白。』《杜诗详注·卷一》仇兆鳌注:『骑鲸鱼出《羽猎赋》。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溺死浔阳,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又云:『一作「若逢李白骑鲸鱼」,非。』按,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上》引杜诗即作『若逢李白骑鲸鱼』,《九家集注杜诗》本及宋黄希、黄鹤撰《补注杜诗》本引『一作』云云同后村。可證傅《注》其来有自。」
赋雄夸:傅子立注:「则白所著《大鹏赋》是也。」刘尚荣按:「《大鹏赋》见《李太白全集·卷一》。」
1.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等,双调五十二字,平韵。
2. 再用前韵:指沿用此前某首词的韵脚,表明此词为组词之一,与前作相呼应。
3. 苒苒(rǎn):形容时光渐渐流逝。
4. 中秋过:指中秋节已过,暗含时光易逝之意。
5. 萧萧:形容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亦有秋风萧瑟之感。
6. 华:指白发。
7. 寓身:寄身,托身。
8. 一尘沙:比喻人生在世渺小如尘沙,出自佛家“微尘”观念。
9. 方士三山路:指古代方士所追求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0. 骑鲸公子:传说中乘鲸升仙的人物,常指李白或仙人形象,此处借指超凡脱俗之人。
以上为【南歌子 · 再用前韵】的注释。
评析
这首《南歌子·再用前韵》是苏轼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仕途坎坷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词中既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伤,也有对世俗纷争的淡然与超脱。通过“笑看潮来潮去”等意象,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下片由现实转向理想,借“骑鲸公子”的典故寄托高远志趣,体现其虽处困顿而志节不堕的精神境界。全词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是苏轼晚期词作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上为【南歌子 · 再用前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中秋过”起笔,点明时间背景,也暗示人生已入晚境。“萧萧两鬓华”直写衰老之态,语极平淡而情极深沉。第二句“寓身此世一尘沙”,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宇宙之中,凸显人生的短暂与卑微,带有浓厚的哲理意味。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此处“尘沙”之喻,既见佛家无常观,亦含道家齐物思想。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一句尤为精彩。潮水象征世事变迁、宦海浮沉,而“笑看”二字则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一个“笑”字,将悲慨化为旷达,正是苏轼典型的“以乐写哀”手法。
下片转入对理想生活的想象。“方士三山路”代表虚无缥缈的长生追求,“渔人一叶家”则象征简朴自然的隐逸生活。两者对比,实则皆非苏轼所愿。他真正向往的是“骑鲸公子”般的豪杰之士——既能超脱尘俗,又有雄才伟略。“好伴……赋雄夸”表达出即便身处逆境,仍不甘沉沦,欲以文学留名后世的志向。
全词结构严谨,上片写实,下片写虚;上片言老病与无奈,下片言志趣与理想。情感由低回转向高昂,体现了苏轼“穷且益坚”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南歌子 · 再用前韵】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此词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尘沙’‘潮水’‘骑鲸’等意象,展现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2.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笑看潮来潮去’一句,看似轻松,实则饱含辛酸,是苏轼晚年历经磨难后的彻悟之语。”
3. 唐圭璋《全宋词》案语:“东坡此词,语淡而情浓,虽曰‘再用前韵’,然气象迥异,愈见其心志之坚定。”
4.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词约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时苏轼自海南北归途中,身心俱疲而志节不改,词中情绪与此背景高度契合。
以上为【南歌子 · 再用前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