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霜打的树叶飘向空旷的天空,雀鸟在篱笆间啄食喧闹。我登上楼阁,凭借手杖勉强支撑着年迈的身躯。面对秋花,手持酒杯,虽不甘心承认自己已老,却也只能涂抹膏脂、染黑胡须聊以自欺。我知道你素来无事也爱饮酒,才华出众终究难逃世俗牵绊。且看平日里豪饮畅谈的嘴,终有一日会因重击而歪斜,需要金锤来矫正面颊。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王廷老、张十七:王震(字廷老),苏轼友人;张十七,名未详,排行十七,亦为当时文士。
3. 霜叶投空:经霜的树叶飘落空中,形容秋景萧瑟。
4. 啅篱:啅(zhuó),鸟啄食或鸣叫之声;啅篱指鸟在篱笆间啄食或喧闹。
5. 膏面染须:用油脂涂脸以显红润,染黑胡须以掩饰白发,皆为“自欺”之举,喻掩饰衰老。
6. 未甘老:尚不承认自己已老,体现不服老的心态。
7. 君:指王廷老与张十七。
8. 好饮:喜好饮酒。
9. 多才终恐世相縻:才华出众反而容易被世俗事务羁绊。“縻”即束缚、牵制。
10. 金椎为控颐:传说饮酒过度会导致面部歪斜,需用金锤矫正。此为夸张戏语,警示酗酒之害。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答赠王廷老与张十七之作,作于晚年贬谪期间。诗中借秋景抒怀,既写身体衰老之实,又寓人生感慨之深。前四句描写登高所见与自身老态,情感沉郁;五六句转而议论友人嗜酒与才情,暗含劝诫与担忧;末二句以戏谑口吻预言纵酒之害,语带警醒,亦显豁达。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静而又不失风趣的特点。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登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衰老的无奈与对友人放达生活的关切。首联“霜叶投空雀啅篱”以动衬静,勾勒出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日图景,暗示时光流逝、万物凋零。“上楼筋力强扶持”则笔锋一转,直写自身年迈体衰,需倚杖而行,真实而沉重。颔联“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在豪饮赏花的表象下,透露出强烈的抗争意识与自我安慰的悲凉,情感复杂。颈联由己及人,点出友人“好饮”与“多才”的特质,但“终恐世相縻”一句,流露出对仕途纠缠、才高招忌的深切忧虑。尾联以戏谑收束,“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看似调侃,实则饱含劝诫之意,寓庄于谐,耐人寻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宋诗理趣,又不失唐诗韵味,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五:“此诗语虽浅近,而寓意深远。‘膏面染须’之叹,非真饰貌,乃叹岁月之不可留也。”
2. 《苏诗选评笺释》:“末二句以俚语入诗,看似滑稽,实则警世之言,足见东坡晚年思虑之深。”
3. 《宋诗钞·东坡集》:“次韵之作,往往拘于形式,然此诗能化拘束为自然,情景交融,议论得体,诚为和韵中之佳构。”
4.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此诗,起结俱妙,中间转折自如,所谓‘无意求工而自工’者也。”
以上为【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