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生性孤傲,原本就少有亲近之人,年岁渐老又多病,近年来更加珍惜自己。
怎肯在红裙美酒的宴席前推辞饮酒?只是担心那些新贵讥笑我这过时的老者。
北山的鹤因怨而鸣,不必惊扰我的夜眠;南亩中我驾着巾车,正盼望着春日到来。
多多感谢这清明的时代屡次举荐我,可惜脂膏难润那方棱的车轮,终究难以转动。
以上为【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的翻译。
注释
1. 述古:指陈襄,字述古,北宋官员,与苏轼友善,时任杭州知州。
2. 复次前韵:指依照前一首诗的韵脚再次唱和。
3. 孤僻本无邻:形容性格孤高,少有交往。
4. 老病年来益自珍:年老多病,故更加珍重自身,隐含避世之意。
5. 红裙:代指歌伎或宴会中的女性,亦泛指宴饮场合。
6. 白酒:此处指清酒,亦可解为清淡之酒,与“红裙”形成对比。
7. 新进:指新兴的年轻官员,常含贬义,暗指缺乏资历却得势者。
8. 陈人:旧人,自指年老失势之人。
9. 北山怨鹤:化用《北山》诗意(《诗经·小雅·北山》)及南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中“蕙帐空兮夜鹤怨”,喻贤者隐居不得志。
10. 南亩巾车:南亩指农田,巾车为有帷盖之车,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表达归隐田园之愿。
11. 清时:太平盛世,反语,实含讽刺。
12. 推毂(gǔ):原意为推车前进,引申为推荐人才。
13. 豨膏:野猪的脂肪,古人认为油脂可润滑车轴。
14. 转方轮:方形的车轮无法转动,比喻不可行之事。语出《庄子·天地》:“豨膏不能滑其轴。”合以“方轮”,强调徒劳无功,暗喻贤才难用。
以上为【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应友人述古以诗责其屡不赴会之作,借和韵抒发内心感慨。全诗融自我身世之感、仕途进退之忧与时代变迁之叹于一体,语言含蓄深沉,情感复杂。诗人既表达对社交应酬的疏离,也流露出被时代边缘化的无奈,更暗含对“新进”得势、“陈人”遭弃的讽喻。尾联以“豨膏转方轮”的比喻,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士人在政治生态中的困顿处境。整体风格沉郁顿挫,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内敛与哲思的特点。
以上为【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直抒胸臆,以“孤僻”“老病”奠定全诗孤寂自守的基调,透露出诗人晚年身心俱疲、避世自珍的心理状态。颔联对仗工巧,“红裙”与“白酒”色彩对照鲜明,展现宴饮场景的热闹,而“肯对”与“但愁”转折之间,道出诗人并非不愿参与,而是畏惧被“新进”讥笑为落伍者,深刻揭示了政治环境中代际更替带来的心理压力。颈联转入自然意象,借用“北山怨鹤”与“南亩巾车”,一写不得志之悲,一写归隐之志,时空交错,意境开阔。尾联以精妙比喻收束,既感谢朝廷屡次征召(推毂),又慨叹自身如“方轮”般难以被世俗机制所容,脂膏虽在亦无济于事,寓意深远。全诗融典自然,语含双关,展现了苏轼晚年在仕隐之间的挣扎与超脱,是其和韵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此诗语带诙谐,意实沉痛。‘新进笑陈人’五字,写出元祐以后党争之状,苏公之忧可见矣。”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肯对红裙’二句,婉而多讽,所谓怨而不怒者。”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一:“‘北山怨鹤’‘南亩巾车’,分写出处两念,情景交融,非徒用典也。”
4. 纪昀评《苏轼诗集》:“末二句用《庄子》意,言才不当位,虽有荐引,终难施用,感慨深矣。”
5. 《宋诗精华录》卷二评:“通体浑成,感慨寓于和平之中,读之令人黯然。”
以上为【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