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家有一柄青萍宝剑,操持割断之事尚有余暇从容。
你往来于单父、宋城两县之间办理公务,此番前去,何时才能归来?
骑马行至月桥之南,阳光照耀在岔路之间。
贤士豪杰纷纷前来为你送行,一路相随直到栖霞山。
芳园中百花飘散,美酒开启离别的笑颜。
酒兴正浓时彼此相视而起,征马已备却难再挽留攀谈。
以上为【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的翻译。
注释
1. 族弟:同族的弟弟,指李白的堂弟或从弟。
2. 单父主簿:唐代县主簿为县级佐吏,掌文书簿籍。单父,今山东单县。
3. 凝:即李凝,李白族弟,生平不详。
4. 摄:代理官职。宋城,今河南商丘南。
5. 郭南月桥:城南的月桥,具体地点不详,可能在宋城附近。
6. 栖霞山:唐代有多处栖霞山,此处或指河南或山东一带的山名,非南京栖霞山。
7. 青萍剑:古代名剑,亦作“青甁”或“青冥”,传说出于楚地,常用来比喻宝剑。
8. 操割:执刀切割,引申为处理事务,此处暗喻治理政务。
9. 纠二邑:在两个县之间往来办事。“纠”意为连结、往来。
10. 征马:出行的马匹,象征即将启程。
以上为【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白送别族弟李凝所作,写于其弟由单父主簿代理宋城主簿之际。全诗以亲情为基,融仕途奔波、兄弟惜别、友朋饯行与自然山水于一体,情感真挚而不失豪放。诗人借“青萍剑”起兴,既显家族风骨,又暗喻才具不凡;后以“鞍马”“歧路”点出行役之劳,再以“贤豪追饯”“栖霞饮酒”渲染情谊深厚。结尾“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在欢宴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怅惘,体现了李白送别诗“以乐景写哀”的典型手法。整体语言清丽流畅,意境开阔,是盛唐送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句以“吾家青萍剑”开篇,气势不凡,既点出家族气节,又暗含对族弟才干的赞许——能如利剑般“操割有馀闲”,从容应对政务。次写行程,“往来纠二邑”简明交代职务变动,“此去何时还”则陡转深情,流露出对亲人远行的牵挂。第三联写饯行情景,“鞍马月桥南”画面感极强,阳光洒落歧路,象征人生选择与离别之始。随后“贤豪相追饯”一句,可见李凝人品出众,得众人敬重,更衬出李白作为兄长的欣慰与骄傲。转入栖霞山饮酒场面,“群花散芳园”以春景烘托欢聚,“斗酒开离颜”则化悲为喜,体现盛唐士人豁达之风。结尾“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尤为精妙:酒至半酣,情至深处,却不得不别,征马已待,不可挽留。欢愉与离愁交织,形成强烈情感张力。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高远,既有亲情之暖,又有仕宦之艰,更有山水之逸,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风格。
以上为【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177收录此诗,题下注:“一作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说明此诗版本流传略有异文。
2.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评曰:“此诗语虽浅近,而情意恳切。‘青萍剑’起手不凡,见家风之凛然;‘征马无由攀’收束悠然,有不尽之叹。”
3. 近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认为:“凝为李白族弟,事迹无考。此诗当作于天宝年间,李白游历梁宋之时。”
4. 《唐诗三百首补注》引黄叔灿语:“送别诗多悲凄,此独豪爽中见深情。‘贤豪相追饯’五字,写出当时风气。”
5.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李白家族成员多任小吏,此诗反映其宗族网络在地方的活动痕迹。”
以上为【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