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回先生路过湖州东林沈氏家,饮酒至醉,用石榴皮在其家中东老庵的墙壁上题诗道:西边的邻居已经很富有了却还忧愁不足,东老虽然贫穷却充满快乐。白酒是用米酿成的,因而得名“白酒”,而我今日醉后以石榴皮题诗,又是因为什么缘故呢?三年之后,凄凉的雨露洒落,仿佛只剩下墙上几个模糊的字迹。为何偏偏要用石榴皮来题诗呢?难道中书君(笔)真的就等同于中书省的官员吗?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翻译。
注释
1. 回先生:或指道士回元度,宋代人物,与沈东老相交,传说中曾访其家。此处可能是苏轼假托其名以叙事。
2. 湖州东林沈氏:指湖州乌程县东林镇的沈姓人家,即沈东老(沈思)。
3. 东老庵:沈东老所居之室或其家中的静修之所。
4. 石榴皮书:用石榴皮汁作墨,在墙上题诗。古人有用植物汁液书写的习俗,石榴皮汁色红,可作临时墨水。
5. 西邻已富忧不足:化用《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意,讽刺贪得无厌者。
6. 东老虽贫乐有余:反衬沈东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知足常乐”相合。
7. 白酒酿来因旧法:指白酒依照传统方法酿造而成,亦隐喻行为皆有其缘由。
8. 凄凉雨露三年后:预言题诗经年之后,风雨侵蚀,字迹将模糊不清,寄寓人生无常之感。
9. 仿佛尘埃数字馀:指诗句残存如尘埃般渺小,象征文字之短暂与生命的虚幻。
10. 中书君岂不中书:中书君为笔的别称(见《汉书·古今人表》注),此处双关,既问笔是否真能代表中书省官员,亦暗讽文人以笔谋官、仕途虚妄。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借题壁抒怀之作,表面记事写景,实则蕴含哲理与人生感慨。诗中通过“西邻富而忧不足”与“东老贫而乐有余”的对比,体现苏轼一贯推崇的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后四句转入对自身行为的调侃与哲思,以“白酒酿来因旧法”暗喻传统与习惯,再以“榴皮题壁”这一非常规书写方式引出对文人雅趣与仕途功名的反思。“中书君岂不中 书”一句双关巧妙,既指笔(中书君),又讽官职(中书省),流露出苏轼在仕途沉浮中的自嘲与超脱。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哲理于日常、化俗为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评析。
赏析
本诗形式上为七言律诗,实则带有戏谑与哲思色彩,属典型的苏轼式“题壁诗”。首联以对比开篇,立意高远:“西邻富而忧”与“东老贫而乐”形成强烈反差,不仅呼应了民间谚语“知足常乐”,也暗合道家“少私寡欲”的思想。颔联看似平淡叙述酿酒之事,实则为下文“榴皮题壁”埋下伏笔——凡事皆有其“因”,而诗人醉后以非常之物书非常之字,亦是一种“因缘”。颈联笔锋一转,从现实跳入未来想象,以“三年后”的“凄凉雨露”与“尘埃数字”营造出苍茫意境,表达对文字不朽的怀疑与人生易逝的感叹。尾联最为精妙,用“中书君”双关,既调侃自己醉后题壁之举,又讽刺当时士人汲汲于仕宦的心态。全诗语言质朴,结构跌宕,寓庄于谐,充分展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赏析。
辑评
1.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引《冷斋夜话》:“东坡尝醉题沈氏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此诗盖寓意深远,非止游戏而已。”
2. 《苏诗补注》卷四十引查慎行语:“此诗以俚语发妙理,所谓‘贫乐富忧’,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之义。末句调侃中带悲慨,正是坡公本色。”
3.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题壁小诗,而含蓄无穷,榴皮作墨,已奇;借醉发论,尤奇。中书双关,机锋凛然。”
4.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此诗:“语近滑稽,而意极沉痛。坡公每于嬉笑中见真性情,此等诗最不可轻读。”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诗多用双关语,尤以‘中书君’一类为典型,借此以抒仕隐之矛盾,此诗可见一斑。”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