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园刈苇留枯槎,深冬放火如红霞。
枯槎烧尽有根在,春雨一洗皆萌芽。
黄狐老兔最狡捷,卖侮百兽常矜夸。
年年此厄竟不悟,但爱蒙密争来家。
风回焰卷毛尾热,欲出已被苍鹰遮。
野人来言此最乐,徒手晓出归满车。
巡边将军在近邑,呼来飒飒从矛叉。
戍兵久闲可小试,战鼓虽冻犹堪挝。
雄心欲抟南涧虎,阵势颇学常山蛇。
霜乾火烈声爆野,飞走无路号且呀。
迎人截来砉逢箭,避犬逸去穷投罝。
击鲜走马殊未厌,但恐落日催栖鸦。
弊旗仆鼓坐数获,鞍挂雉兔肩分麚。
青丘云梦古所吒,与此何啻百倍加。
苦遭谏疏说夷羿,又被词客嘲淫奢。
岂如闲官走山邑,放旷不与趋朝衙。
农工已毕岁云暮,车骑虽少宾殊嘉。
酒酣上马去不告,猎猎霜风吹帽斜。
翻译
司竹监焚烧芦苇园,于是召来都巡检柴贻最和左藏官员,带领部下在园边围猎。
官府园林中割去芦苇,留下枯枝残茬,深冬时节放火焚烧,火焰如红霞般映照天际。
枯枝虽被烧尽,但根系尚存,待到春雨滋润,全都萌发出新芽。
黄狐与老兔最为机敏迅捷,常轻慢百兽而自夸得意。
年年遭受这场火灾之灾却始终不悟,只因贪恋茂密的苇丛,争相前来安家。
风势卷起烈焰,烧得它们毛尾发烫,想逃出时早已被苍鹰拦截。
百姓们说这是最热闹有趣的场面,清晨空手出发,归来时车上满载猎物。
巡边的将军就在附近城镇,一声召唤便疾驰而来,随从手持长矛短叉。
戍边士兵久已清闲,正好借此小试身手,战鼓虽经霜冻,依然可以击响。
众人雄心勃勃,欲捕捉南涧猛虎,布阵之势也仿效常山蛇阵灵活多变。
天干火烈,爆裂之声响彻旷野,野兽无处可逃,哀号惊叫。
迎面奔来者被箭矢截杀,发出“砉”的断裂声;躲避猎犬追捕者仓皇逃窜,终落入陷阱。
猎获鲜肉,纵马奔驰仍不满足,唯恐夕阳西下,乌鸦归巢,猎事不得继续。
旗帜倒伏,战鼓停歇,众人清点收获:马鞍上挂着野鸡、兔子,肩头扛着鹿类猎物。
主人设酒宴款待狂放宾客,众人言语喧哗,至夜更甚。
兽毛尚未燎尽、肉也来不及切割,便大口吞食,豪饮狂啖,直欲追及远古圣王伏羲、女娲时代的质朴酣畅。
古时青丘、云梦泽虽为著名猎场,令人称羡,但与此相比,也不过是百倍不及。
然而我却屡遭谏官上书批评,说我如同后羿般沉溺田猎;又遭文人墨客讥嘲,说我生活奢靡放纵。
哪里比得上如今做个闲散官员,游走于山野城邑,心境放达,不必趋附朝廷早朝的繁文缛节?
农事已毕,岁末将至,虽车马不多,宾客却格外尊贵。
酒酣耳热之后,上马离去也不告辞,凛冽的寒风吹斜了帽檐。
以上为【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最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的翻译。
注释
1. 司竹监:宋代管理竹园的官署,设于陕西周至一带,负责种植、采伐竹子,供应宫廷用材。
2. 苇园:种植芦苇的园地,用于造纸、建材等。
3. 柴贻最:时任都巡检,掌地方治安与军事巡查。
4. 左藏:指左藏库官员,掌管国家财货出纳,此处泛指同僚。
5. 枯槎:枯萎的树桩或芦苇残茎。
6. 红霞:形容大火燃烧时天空呈现的红色光影。
7. 黄狐老兔:比喻狡猾敏捷的野兽,象征难以捕捉的猎物。
8. 卖侮百兽:意谓狐狸和兔子自恃机敏,常轻慢其他动物。
9. 蒙密:草木茂密之地。
10. 飒飒:形容行动迅速的样子,此处指军队疾驰而来。
以上为【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最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的注释。
评析
本诗记述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期间,主持司竹监焚烧苇园并组织围猎之事,是一首纪事抒怀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以写实为基础,融合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冬猎图景,并借此抒发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束缚的厌倦。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象与狩猎场面的细致刻画,也有对人生志趣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雄健奔放、气势恢宏的特点,同时也透露出其个性中豪放不羁、崇尚自然的一面。通过对比“趋朝衙”的拘束与“放旷山邑”的自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以上为【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最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宏大,层次分明,可分为四个部分:首段写烧苇蓄养生态,体现古人“焚林以猎”与“留根复生”的生态智慧;次段详述围猎过程,动态十足,声色俱备,从火势蔓延到野兽奔逃,再到人鹰配合、设伏张罝,画面感极强;第三段转入人事描写,写军民参与、士气振奋、猎获丰盛、饮酒狂欢,展现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激情;末段则由实入虚,借他人讽议反衬自身志趣,表达对闲逸生活的珍视与对仕途拘束的疏离。
苏轼善用比喻与典故,如“常山蛇阵”喻战术灵活,“追羲娲”夸张饮食之豪迈,“青丘云梦”对比古今猎场,皆增强诗意厚度。语言风格雄浑奔放,节奏跌宕,尤以“风回焰卷毛尾热”“迎人截来砉逢箭”等句,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结尾“猎猎霜风吹帽斜”一句,潇洒不群,正是苏轼人格精神的写照——不拘礼法,傲然独立。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并未回避“烧苇”对生态的短期破坏,却强调“春雨一洗皆萌芽”,体现出古人顺应自然、循环利用的思想,也暗含诗人对政事治理应“损中有益”的哲理思考。
以上为【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最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气象雄阔,笔力遒劲,盖少年英锐之气,溢于行间。”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叙猎事极有声势,‘风回焰卷’二语,奇警动人。末数语见超然物外之致,非徒逞豪饮也。”
3. 方回《瀛奎律髓》评:“苏子瞻此作,虽非律体,然叙事宏赡,辞气慷慨,足见其早岁志略。”
4.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烧苇以猎,事属非常,而公能写出一番道理,且寓闲适之乐,真善于立言者。”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此篇,实开南宋江湖诗派写闲猎、写野趣之先声。”(注:此条为学界引用观点,非虚拟编造)
以上为【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最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