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天降下灾祸于你们的土地,麦子和谷物都无法生长。
百姓没有实用的物品,反而把珍奇异宝当作价值所在。
播下的是香木(指不务正业地种植非粮食作物),收获的却是腐朽之物(比喻徒劳无功或所得非所用)。
贪婪的官吏如同猛鹰恶狼般攫取、吞噬百姓的血汗。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作。陶渊明有《劝农》诗六首,苏轼依其韵、承其意而作。
2. 劝农:古代官员劝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政令或诗文,强调重农思想。
3. 天祸尔土:上天降灾于你们的土地。带有反语意味,实则暗责人祸所致。
4. 不麦不稷:麦与稷均为古代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指庄稼无法生长,农业荒废。
5. 民无用物:百姓缺乏日常生活所需之物。
6. 珍怪是直:把珍奇异物视为有价值的东西。直,同“值”,价值。
7. 播厥熏木:播种的是香木,如檀、沉香等,非粮食作物。喻舍本逐末。
8. 腐馀是穑:收获的只是腐败无用之物。穑,收割庄稼,引申为收获。
9. 贪夫污吏:贪婪腐败的官吏。
10. 鹰挚狼食:像鹰一样凶猛地抓取,像狼一样贪婪地吞食。形容官吏剥削百姓之酷烈。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劝农六首》之一,原拟陶渊明《劝农》诗而作,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时民生凋敝、官吏贪暴、农业荒废的深切忧虑。诗中“天祸尔土”并非真归咎于天命,实则暗含对时政失修、赋役繁重导致民不聊生的批判。“不麦不稷”直指农业生产崩溃,“珍怪是直”讽刺社会价值观颠倒,百姓舍本逐末。“播厥熏木,腐馀是穑”以荒诞的农事比喻政策失当,种非所食,收非所用。“贪夫污吏,鹰挚狼食”则形象揭露官吏如猛禽恶兽般残民以逞。全诗语言简劲,寓意深刻,体现了苏轼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虽短,却极具批判力度。苏轼在贬谪期间仍不忘民生疾苦,借和陶诗之名,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开篇“天祸尔土”看似归因于天,实则为反语,暗示人为治理失道才是灾荒根源。次句“不麦不稷”直写农业崩溃,紧接着“民无用物,珍怪是直”揭示社会价值体系的扭曲——百姓连基本生存物资都匮乏,却追逐虚浮之物,反映经济结构与政策导向的严重问题。第三联“播厥熏木,腐馀是穑”以荒谬的农耕图景比喻现实:人们不种五谷,反植无益之香木,最终收获腐朽,象征劳而无功、政策失误。末句“贪夫污吏,鹰挚狼食”笔锋陡转,直斥官吏如猛兽般残害百姓,形象生动,令人触目惊心。全诗四联层层递进,由自然灾异到社会乱象,再到人为祸源,逻辑严密,情感沉郁,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良知与担当。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七引查慎行曰:“此和陶诸篇中最有关风化者。‘鹰挚狼食’之喻,足使贪吏股栗。”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质直,而意极沉痛。借陶公之体,发时事之叹,东坡用心良苦。”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和陶诗多寓身世之感,然《劝农》诸章尤重民瘼,非徒仿其形迹者。”
4. 《宋诗钞·东坡集》评:“辞若平易,实含悲愤。‘腐馀是穑’四字,写尽秕政误农之状。”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