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该拿什么折下赠予你们呢?唯有这开着白花的青桂枝条。
月光皎洁如夜雪一般,见此清景,更令人思念远方的友人。
虽然我此刻兴起访友之念,如同王子猷雪夜乘舟访戴安道;
但心境却与当年山阴的雅事并无二致——满怀深情,不为抵达,只为相思。
明日清晨,我将更加怀念你们二人,只能徒然吟诵《招隐诗》,
却无法真正相聚。
以上为【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的翻译。
注释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 卫尉张卿:或指张垍(ji),唐玄宗时曾任卫尉卿,李白曾与其交往;王征君:姓王的隐士,“征君”为朝廷征召而不就者之尊称。
3. 白花青桂枝:桂花多为黄或橙,白桂罕见,此处或泛指秋日清雅花木,亦可能指木樨或山桂,象征高洁。
4. 月华若夜雪:月光洁白如雪,南朝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常以雪喻月。
5. 剡溪兴: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往剡溪访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6. 山阴:今浙江绍兴,王子猷故事发生地,代指高士雅集之所。
7. 明发:黎明,清晨。《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8. 二子:指张卿与王征君。
9. 招隐诗:西晋左思所作《招隐诗》,主旨为劝隐士出山或向往林泉,此处李白反用其意,表达欲与友人同隐而不得的遗憾。
10.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一七四,属李白漫游秋日怀友之作,约作于开元末至天宝初年。
以上为【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的注释。
评析
李白《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是一首典型的秋日怀友诗,以清幽山景为背景,融合典故与深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相见无由的怅惘。首联以“白花青桂枝”为赠,取其高洁清香,象征友谊之贞纯;颔联写月华如雪,触景生情,自然引出“令人思”;颈联化用“雪夜访戴”典故(《世说新语》),强调“兴至即行”的魏晋风度,而“不异山阴时”一句既显豪情,又暗含“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无奈;尾联“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直抒胸臆——晨起更思,唯能借古人《招隐诗》寄托归隐共处之愿,却终是“空吟”,倍增孤寂。全诗语言清丽,用典精妙,情感由景生、由典深、由吟结,体现了李白“飘逸中见深情”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精妙处在于“以典写情,以虚衬实”。开篇“白花青桂枝”看似寻常赠物,实则暗含《楚辞》“援北斗兮酌桂浆”的香草美人传统,赋予友情以人格高度。月华如雪,本为静景,却因“见此令人思”而涌动情感波澜。颈联用“剡溪兴”典故尤为巧妙——王子猷不见戴而返,重在“兴”;李白虽有兴,却连“往”都不能,只能“空吟”,其情更深一层。尾句“空吟招隐诗”五字力重千钧:“招隐”本为邀人归隐,而“空吟”则表明既不能招友,亦不能自隐,进退失据,唯余长叹。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因典故的深层张力与“空”字的收束,使思念之深、相见之难跃然纸上,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见匠心的代表作。
以上为【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一七四收录此诗,题为《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文字与此一致。
2. 《旧唐书·李白传》称其“天才俊逸,少有逸才,志不拘检”。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太白怀友诗,多借山水月露以写其情,《秋山寄》即其例。”
4. 近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考订此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前后,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漫游时期。
5.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引萧士赟曰:“‘空吟招隐诗’,盖欲与二子同隐而不可得也。”
6.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评:“太白用剡溪事,不粘不脱,神韵自远。”
7. 当代学者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指出:“此诗以魏晋风度写盛唐情怀,典故活用,情致双美。”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李白山水诗时提及:“其怀友之作常融典入景,《秋山寄》即其例。”
9.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太白诗如天马行空,此篇却于飘逸中见沉郁。”
10. 当代学者安旗《李白全集编年笺注》评曰:“‘明发怀二子’直承《诗经》,而‘空吟’二字,尽显谪仙人之人间无奈。”
以上为【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