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以上为【上李邕】的翻译。
注释
上:呈上。
李邕(公元678年-公元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扶:一作「抟」。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上:呈上,用于对尊长的敬辞。
李邕: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曾任渝州(今重庆)刺史,以喜好结交和提携文士闻名。
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颠动,摇荡。沧溟:大海。
恒殊调:经常发表与众不同的论调。
大言:豪言壮语。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畏后生:化用《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句。
丈夫: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李邕。年少:年轻人,李白自指。
以上为【上李邕】的注释。
评析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太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太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太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太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此诗是李白青年时代拜谒渝州刺史李邕(以奖掖后进闻名)后所作。诗中,李白以直冲霄汉的大鹏自比,展现了无比自信的胸怀和睥睨世俗的豪迈气概。前四句通过描绘大鹏无论“同风起”还是“风歇时”都拥有惊天动地的力量,象征了自己卓尔不群的才能和即便遭遇挫折也不减的磅礴气势。后四句笔锋一转,直指现实处境,面对世人的不解与冷笑,他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引经据典,以“宣父畏后生”的历史典故,对李邕这样的前辈名士提出了既委婉又锋芒毕露的劝诫与期待。全诗充满了初盛唐时期士人积极用世、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与狂放不羁人格的早期宣言。
以上为【上李邕】的评析。
赏析
大鹏是李太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青年李太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太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太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太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太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太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太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太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前四句中李太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太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太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太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太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太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本诗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意象宏阔,对比强烈,用典精切。
意象塑造,气贯寰宇:诗人开篇便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象,但进行了富于个性的改造。庄子笔下的大鹏仍需待风而行,而李白诗中的大鹏则更具主动性(“同风起”)和韧性(“簸却沧溟水”),成为一个不受任何环境束缚、拥有永恒伟力的理想人格化身,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
境遇对比,反差鲜明:前四句描绘的宏阔自由之境与后四句“世人皆冷笑”的庸俗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非但没有削弱诗人的形象,反而更凸显其超越时代的孤独与高傲,使其自信显得更为坚定和悲壮。
用典驳论,柔中带刚:结尾两句的用典极为高明。李白没有直接反驳李邕或世人的轻视,而是抬出“宣父”(孔子)这位儒家圣人为自己的观点作证,将“畏后生”这一传统训诫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这既符合他作为后辈拜谒长官的身份,不失礼节(“犹能”、“未可”措辞留有余地),又在此框架内表达了最强烈的不屈与自信,可谓绵里藏针,力道千钧。全诗语言奔放,气势磅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高度自信、渴望被认可却又桀骜不驯的青年诗人形象。
以上为【上李邕】的赏析。
辑评
明·朱谏《李诗选注》:“此诗李白年少时所作也。其意盖谓已有大鹏之志,虽时人不知,而豪迈之气终不可遏。末引宣父以警李邕,欲其知后生之可畏也。”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此篇当是少年时的作。‘世人’二句,谓邕也。‘宣父’二句,太白引孔子之言以相正,气摄其上矣。”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假令’二句,是从上扶摇中翻跌出来,用笔如风霆骇荡。末四句负才傲岸,应有此一段情理。然太白一生,亦实蹈此病。”
近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此诗充分表现了李白前期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强烈的自信心,也反映了他与世俗社会冲突的开始。以大鹏自喻,气象非凡。”
以上为【上李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