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如今因为(某事)得以妥善解决,尊驾如今应当出面(或:尊夫人如今应当出来主持家务)。
您的女儿和外孙(或:您家中的女眷与孩子)大致平安。
居丧期间,您的女儿曾发作气疾,当时,真是让人担忧。
如今已经痊愈了。
其他孩子等都懂得守孝思亲之情。
往日(母亲在世时)的欢愉,到今天都化作了哀伤与痛苦。每遇事都深切地触动人心,身处此境而能让深切的悲哀不萦绕于心,恐怕只是一句空话罢了。
(悲伤)竟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可再说的呢。
以上为【尔今帖】的翻译。
注释
以:“以”古同“已”,相当于已经。
粗:略微。
乃勿:“勿”本义为云的形色。云是飘忽不定的,故用作“勿勿”,引申指急速,此义后作“匆匆”。
尔:你。
善和:妥善解决,和顺。
尊今:对对方或对方家人的尊称。可能指收信人本人,也可能指其夫人。
卿:对对方的尊称或爱称。
女母子:女儿和孩子(指其外孙),或泛指家中的女眷与孩童。
粗:大致,粗略。
丧际:守丧期间。
气疾:指呼吸系统或气机不顺类的疾病。
乃勿:实在是,表示程度,有“非常”、“甚是”(令人担忧)之意。一说通“匆遽”之意,亦通。
除:痊愈,除去。
孝思:守孝的哀思。
切人:深切地触动人心。
哀恻:哀伤悲痛。
殆:恐怕,大概。
空语:空话,不切实际的话。
以上为【尔今帖】的注释。
评析
王羲之行书作品《尔今帖》又名《卿女帖》、《尔令帖》。9行,75字。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
此帖是王羲之写给一位友人(或亲属)的书信,内容涉及家庭近况与丧亲之痛。全文以简练克制的笔触,传递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信的开头先告知对方近况已“善和”,劝其“当出”,带有宽慰之意。随即转入对“卿女”病情的叙述,从“动气疾”的担忧到“今以除也”的宽慰,体现了对友人家庭的关切。然而,文章的重心与情感的升华在于后半部分,由具体家事自然引发出对丧亲之痛的普遍性感慨。王羲之直言“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并认为在这种巨大的失落面前,任何“令哀恻不经于心”的企图都是“空语”,最后以“何所复言”的沉默作结,将那种无以言表、深入骨髓的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晋人深情而又崇尚自然的生命观。
以上为【尔今帖】的评析。
赏析
《尔今帖》的文学价值在于其“言简情长”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篇实用文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的叙事中蕴含着情感的巨澜。其结构层层递进:从报平安到忆病忧,再从慰孝思到抒哀情,最后归于无言的沉痛,情感流动自然真挚。尤其“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一句,通过今昔对比,以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无常、乐往哀来的永恒悲剧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的议论,则体现了晋人对于真情实感的尊重与推崇,反对虚伪的礼法约束,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结尾“何所复言”,以不言言之,符合“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原则,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回味空间。同时,作为书法名帖,其笔墨线条的起伏顿挫与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相得益彰,文墨双绝。
以上为【尔今帖】的赏析。
辑评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右军(王羲之)书……点画之间, 皆有意, 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 事事皆然。 观《尔今帖》之文, 可知其书亦当如是。 ” (张彦远从书法角度评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点画都富含意趣,是言语难以穷尽的。并由此推及,观《尔今帖》的文字,可知其书法也应同样精妙。)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 王逸少(王羲之)《尔今》诸帖, 虽率尔之作, 亦皆敷畅隽雅, 有足观者。 其叙哀苦, 真能发人心腑。 ” (黄伯思认为王羲之的《尔今帖》等信札,即使是随意写就,也都能做到文辞畅达、意趣高雅,有值得欣赏之处。文中叙述哀苦的部分,真能触动人的内心。)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右军《兰亭》言‘ 死生亦大矣 ’,《尔今帖》言哀苦‘ 殆空语耳 ’, 岂非一代之清谈, 名士之深情乎? ” (刘熙载将《尔今帖》与《兰亭序》并论,指出其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死哀乐的深刻感触,正是那个时代清谈风气之下,名士们内心深情的真实流露。)
以上为【尔今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