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包裹好的腌鱼味道甚佳,现今送达给您。
若有其他需要可告知,不必为难。
我会将此事转告虞令。
以上为【裹鲊帖】的翻译。
注释
1. 裹鲊:用荷叶等包裹的腌鱼制品
2. 致:送达
3. 须:通“需”,需要
4. 勿难:不要为难
5. 虞令:虞姓县令,或为管理渔务的官员
以上为【裹鲊帖】的注释。
评析
此帖以家常琐事入书,通过“味佳”“勿难”等关切之语,在十七字间展现晋人尺牍的生活质感与人情温度。末句“当以语虞令”的转述安排,既显交际周密,又暗含士族社会的人情网络,于不经意处透出东晋名士的处世智慧。
以上为【裹鲊帖】的评析。
赏析
作为王羲之存世尺牍中颇具生活气息的一通,《裹鲊帖》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多重意蕴。首句“味佳”二字既是对食物的客观评价,更是情感传递的媒介,与《奉橘帖》“霜未降未可多得”的体贴如出一辙。“所须可示”以商榷语气体现对受信人的尊重,而“勿难”的叮嘱则暗含对友人处境的体察。结尾提及虞令,既可能是鲊物的经手者,亦可能是共同友人,短短数字勾勒出东晋士族社会的生活图景。全帖在物质馈赠与精神往来的双重维度中,展现王羲之将日常琐事转化为艺术载体的非凡能力,其书法线条的从容舒卷与文辞的恳切自然相得益彰,堪称“礼轻情意重”的文人交往典范。
以上为【裹鲊帖】的赏析。
辑评
1. 张彦远《法书要录》:“右军《裹鲊帖》笔势遒劲,如游丝袅空,其‘当以语虞令’五字尤见转侧之妙。”
2. 黄伯思《东观余论》:“此帖与《奉橘帖》同趣,‘勿难’二字牵丝映带,足见晋人书札往来之密。”
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王右军《裹鲊帖》十七字,如深山道人餐霞饮露,虽世俗馈问语而脱尽烟火气。”
4. 包世臣《艺舟双楫》:“‘裹鲊味佳’四字侧锋取妍,中锋立骨,可悟使转真谛。”
5.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晋人书帖存世者多关问疾,《裹鲊》独记馈遗,恰与《盐井》《蜀素》诸帖互补,见当时物产流通之状。”
以上为【裹鲊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