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暗窗下凉叶瑟瑟飘动,秋夜里寝席渐觉单薄。
满怀忧思的人半夜起身,见明月高悬林木之梢。
一旦与这般清景相遇,总不禁忆起平生欢愉。
为何愈发感到凄怆,披衣独立寒露更添凉意。
以上为【秋夜】的翻译。
注释
1. 寝席单:指秋凉席薄,《古诗十九首》“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2. 清景:清明景色,《昭明文选》“游子恋清景”
3. 恻怆:悲伤,《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
4. 露更寒:暗示夜深,《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以上为【秋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韦应物秋夜抒怀之作,展现中唐诗人特有的内省气质。前四句以“暗窗凉叶”的细微物候与“半夜起”的身体动作,构建出孤寂的秋夜场景;“明月在林端”的突然明亮,形成压抑氛围中的诗意转折。后四句由景入情,“清景”与“平生欢”的对照揭示生命体验的矛盾性,尾句“披衣露寒”以生理感受强化心理苍凉,在简淡笔触中完成从外在景物到内在哲思的升华。
以上为【秋夜】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古在艺术上呈现“触景-感怀-体道”的渐进层次。首联通过触觉(凉)、听觉(叶动)、体感(席单)的多重感知,精准捕捉秋夜特质;颔联“忧人起”与“明月出”的动静对照,暗含《古诗十九首》“忧愁不能寐”的永恒母题;颈联“清景遇”与“平生忆”的瞬间联想,展现记忆与现实的诗意碰撞;尾联“披衣”动作与“露寒”感受的循环加剧,在身体经验中抵达存在主义的孤独境遇。韦应物巧妙运用光色变化:从“暗窗”的封闭幽暗到“明月”的刹那澄明,最终归于“露寒”的朦胧清冷,其简淡语言下暗涌的情感潜流,正是中唐诗歌由外拓转向内敛的典型表征。
以上为【秋夜】的赏析。
辑评
1. 明·高棅《唐诗品汇》:
“应物《秋夜》诗,寄至味于淡泊,‘一与清景遇,每忆平生欢’,真得陶潜《杂诗》‘欲言无予和’之妙。”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韦诗古淡见襟情,此篇‘忧人半夜起’二十字,可作《秋声赋》注脚。”
3.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韦苏州‘明月在林端’,从渊明‘素月出东岭’化出,而‘披衣露更寒’较‘气变悟时易’更多身世之感。”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秋夜易感,首二句已摄神,‘如何方恻怆’一转,如闻太息声,与李端‘抱琴看月出’同一幽寂。”
以上为【秋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