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早听说老蚌能生出明珠,却从未听说老兔能生出虎儿。
老兔自称是月宫中的灵物,不骑骏马偏要骑蟾蜍。
可那蟾蜍在沙地上爬行迟缓不肯快走,坐着不动,竟使穿青衫的人愁得白了胡须。
而真正的虎儿(於菟)生来骏猛非凡,不像兔子那般无能,它能指挥黄熊、驱使黑貙。
它不必涂抹丹砂紫麝等香料,双目炯炯有神,百步之外就能震慑妖狐。
妖狐啊,你不要炫耀自己聪明有余,不用费力龇牙咧嘴,你的伎俩在我面前不过是徒劳。
以上为【虎儿】的翻译。
注释
1. 虎儿:即“於菟”(wūtú),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此处指真正的猛兽,象征英才。
2. 旧闻老蚌生明珠:传说年老的蚌能孕育出珍贵的珍珠,比喻平凡中出奇才。
3. 未省老兔生於菟:未曾听说老兔能生出老虎,用来讽刺荒谬不合常理之事。
4. 老兔自谓月中物:指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其为“月中物”。
5. 骑蟾蜍:蟾蜍亦为月宫象征(传说月中有蟾蜍),但在此处暗喻行动迟缓、低劣不堪之物。
6. 蟾蜍爬沙不肯行:比喻所倚仗之物愚钝无能,导致事业停滞、人生蹉跎。
7. 青衫垂白须:青衫为宋代低级官员或士人服饰,“垂白须”形容久不得志而衰老。
8. 指挥黄熊驾黑貙:黄熊、黑貙皆猛兽,形容於菟威势赫赫,统领群兽,象征英才有统御之能。
9. 丹砂紫麝不用涂:无需借助外物装饰,天生威仪凛然。
10. 走妖狐:使妖狐奔逃,比喻正气压倒邪佞,贤者震慑小人。
以上为【虎儿】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寓言形式借“老兔生於菟”这一荒诞之说,讽刺那些名不副实、妄自尊大之人,同时赞美真正有才德与威势的贤者。苏轼巧用神话传说中的意象——月中玉兔、蟾蜍、於菟(虎)、妖狐等,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动物世界,借此映射现实社会中人才与庸才、真才实学者与欺世盗名者的对比。全诗语言诙谐犀利,想象奇特,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诗歌特有的机智与风骨。
以上为【虎儿】的评析。
赏析
《虎儿》一诗虽非苏轼最著名的作品,却极具个性特色。诗人以戏谑笔调开篇,“老蚌生珠”与“老兔生虎”形成强烈反差,立即点出主题:自然规律不可违,资质决定成就。接着将“老兔”拟人化,自诩为月宫仙物,却选择骑乘笨拙的蟾蜍,结果寸步难行,令人发笑之余更觉可悲——这正是对那些空有虚名、不务实际者的辛辣嘲讽。
而后笔锋一转,描写真正的“於菟”如何雄姿英发:不靠外饰,目光如电,指挥猛兽,威慑妖邪。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苏轼的价值观:真正的才能源于内在气质与实力,而非虚名或背景。
全诗运用大量神话意象,结构紧凑,节奏明快,寓言性强。语言看似轻松,实则锋芒毕露,展现出苏轼一贯的批判精神和豪迈气度。尤其结尾两句直斥“妖狐”,语气凌厉,大有“邪不胜正”之慨,令人警醒。
以上为【虎儿】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托物寓意,借兔蟾之陋,形虎儿之猛,讥世之冒名窃位者。”
2. 《宋诗钞·东坡集》评曰:“语涉游戏,而意含讥刺,东坡晚年笔愈辣矣。”
3.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批:“以荒唐语发端,转入正论,跌宕有致。‘眼光百步走妖狐’句,气象峥嵘。”
4. 《历代诗话》中引吴乔《围炉诗话》云:“东坡《虎儿》诗,似童谣而实深于理,所谓‘嬉笑之怒,甚于裂眦’也。”
5.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录中提及:“苏子瞻善以俗语入诗,如《虎儿》之作,寓庄于谐,承杜韩而启南宋。”
以上为【虎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