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先祖来自邹鲁之地,世代尊崇儒家风范。
承袭《诗经》传统的遗训,亲受父亲教诲,忝列末席。
昼夜不停地刻苦自励,在诗文辞章上也稍有所成。
而今三十岁已当自立,可叹命运却如此不通达。
慈母日渐衰老体弱,我心中既欢喜(其高寿)又忧惧(其年迈)。
甘美的食物早晨尚且不足,晚上也常是箪瓢屡空。
我仰慕孔子,愿执鞭求仕;也怀念毛义,为养亲而捧檄出仕。
心中感激(诸位的荐引),便整冠待发,怎能一味固守贫贱?
我向当权的知己倾诉心志,投递名刺并非求取童蒙之教。
秦地(长安)与楚地(我的故乡)如此遥远隔绝,不知何日才能如鸟高飞,与诸君一同翱翔?
以上为【书怀贻京邑同好】的翻译。
注释
贻:赠给。
京邑同好:京城(长安)志同道合的朋友。
邹鲁:孟子生于邹国,孔子生于鲁国,故以“邹鲁”指代文化昌盛之地,亦代指儒家。
趋庭:典出《论语·季氏》,孔鲤快步走过庭院,承受父教。后指承受父亲教导。
沾末躬:谦辞,意谓自己得以亲身承受(父教)而忝列其中。
词翰:诗文辞章。
成立:指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立足社会。《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羸老:瘦弱衰老。
甘脆:美味食品。
箪瓢屡空: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及《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形容生活贫困。
执鞭慕夫子:典出《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夫子指孔子。此处表达求仕之心。
捧檄怀毛公:典出《后汉书》。毛义家贫,以孝闻名,接到官府征召的檄文时喜动颜色,后母死,便辞官守孝。此举被视为为养亲而暂屈志节。檄,官府文书。
弹冠:典出《汉书·王吉传》,指准备出仕。
守固穷:固守贫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
当途:当权者。
投刺:投递名帖(以求见)。
求蒙:求取童蒙之教。语出《易经·蒙卦》,此处意指并非求取低微的教职。
秦楚:秦指长安所在关中地区;楚指孟浩然家乡襄阳,古属楚地。
翻飞:展翅高飞,比喻仕途得意。
以上为【书怀贻京邑同好】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孟浩然早年写给长安友人的干谒诗,旨在陈述家世、抱负与窘境,以期得到荐引。全诗以儒家理想为基调,展现了诗人内心“仕”与“隐”的深刻矛盾。开篇八句自述家学渊源与个人才学,塑造了一位恪守儒训、奋发有为的青年士子形象。“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是诗情转折的关键,由自信昂扬转入怀才不遇的慨叹。中间六句具体描述现实困境:慈母年老、家道贫寒,这既是实情,也是古人求仕时最具说服力的理由之一(“家贫亲老”)。为此,诗人引出了“执鞭慕夫子”的用世之志与“捧檄怀毛公”的养亲之孝,表明其求仕并非全然为了功名。最后六句点明投诗之意,“弹冠”回应“同好”,“诉知己”直陈诉求,在谦逊恳切的言辞中,仍保持着“匪求蒙”的尊严,尾句以“翻飞何日同”的期盼作结,既呼应诗题,又余韵悠长。
以上为【书怀贻京邑同好】的评析。
赏析
此诗是理解孟浩然早期思想与处境的重要文本,其艺术特色在于情感的复杂性与表达的层次感。
情感的矛盾与统一:诗中交织着多重情感:有对儒家理想的坚守,有对个人才学的自信,有对命运不济的嗟叹,有对家贫亲老的忧惧,有对出仕的渴望,又有对保持尊严的在意。这些矛盾的情感被诗人巧妙地组织在“书怀”的主题之下,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身处盛唐、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困于现实的寒士复杂的心灵图景。
典故的妥帖运用:全诗用典繁密,且均服务于情感的表达。用“邹鲁”、“趋庭”表明家世正统;用“箪瓢”形容贫困;用“执鞭”、“捧檄”申述求仕的正当理由(慕道、养亲);用“弹冠”表达对友人援引的期待。这些典故如同信手拈来,既典雅含蓄,又深化了诗的内涵。
结构的严谨与脉络的清晰:诗歌遵循着“陈述自我—描绘困境—表明心志—提出诉求”的清晰脉络。前半部分重在“述己”,后半部分重在“贻友”,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结构严谨,逻辑分明。在干谒诗中,既充分展示了自身价值,又表达了迫切需求,同时不失身份,可谓措辞得体,情真意切。
以上为【书怀贻京邑同好】的赏析。
辑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书怀贻同好》一首,叙致拙直,而真至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见其平生。”
明·邢昉《唐风定》卷九:“此孟公早年之什,气格高古,情词悱恻。‘喜惧在深衷’、‘安能守固穷’等语,曲尽贫士心事,非徒摹拟风雅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襄阳(孟浩然)诗静悟得之,不便人力。此作自述生平,略同陶公《饮酒》、《咏贫士》诸篇,而一种迫切之情,正复相似。末段期望友人,词意恳到。”
以上为【书怀贻京邑同好】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