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二月八日,我与黄焘、僧人昙颖一同前往逍遥堂探望生病的何道士宗一。
内心安宁,持守道家养生之本;闭目静修,寻求《黄庭经》中的养神之道。
三位友人前来探病,慰问我这病中之人;半瓶浊酒,暂且用来排遣愁绪。
山风拂过松树,不时落下花蕊;病中的仙鹤也无心梳理羽毛。
酒已喝尽,我便起身归去;只留下山间的明月,照着你独自清醒。
以上为【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的翻译。
注释
1. 二月八日:指农历二月初八,具体年份不详,应为苏轼贬谪期间或居留某地时所作。
2. 黄焘: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可能为当时隐士或士人。
3. 僧昙颖:宋代著名诗僧,字仲颖,杭州人,与苏轼有交往,精于佛理,亦通道家之学。
4. 逍遥堂:道观或隐士居所之名,取自《庄子·逍遥游》,象征超脱自由之境。
5. 何道士宗一:道士姓名,宗一为其名或道号,生平不详,时正患病。
6. 安心守玄牝:语出《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指道的根源,比喻生命之门,此处指静心养气、守道修身。
7. 闭眼觅黄庭:黄庭,指《黄庭经》,道教重要经典,讲炼气养生之法。“觅黄庭”意为通过冥想修炼以求身心安宁。
8. 问疾来三士:指苏轼、黄焘、昙颖三人前来探病。“三士”即三位贤士。
9. 浇愁有半瓶:以半瓶酒解忧,形容生活简朴,亦暗示情绪低沉。
10. 病鹤不梳翎:鹤为仙禽,常喻道士或高人。病鹤无心理羽,比喻宗一因病而精神萎靡,亦渲染清冷氛围。
以上为【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记述了他与友人探望病中道士宗一的情景。全诗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清幽,融合了道家思想与文人情怀,既表现了对友人的关怀,又流露出超然物外、安于天命的人生态度。诗中“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体现了道家修养理念,而“风松时落蕊,病鹤不梳翎”则以自然意象烘托出病中清寂之境。尾联“樽空我归去,山月照君醒”余韵悠长,既有离别的淡淡惆怅,也有对友人独处心境的深切体察。整首诗情感内敛,格调高远,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平和与哲思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写探病之行与修养之道,点明主题——在病痛与人生困顿中寻求内心的安定。颔联转入现实场景,三人探疾,半瓶酒佐聊以慰藉,语言平淡却情意深沉。颈联转写环境与象征:风中松蕊飘落,暗合时光流转、生命凋零之意;病鹤不梳翎,则是对宗一身心状态的巧妙映射,含蓄而富有画面感。尾联以“樽空”作结,自然引出告别之意,“山月照君醒”一句尤为精彩,既写出夜深人静之景,又寓意精神上的清醒与孤寂,月光如知己,陪伴病者独对长夜。全诗融儒释道于一体,既有道家的养生哲思,又有佛家的静观意味,更不乏文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体现出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圆融的特点。
以上为【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诸体皆工,尤以五言为清绝,意到笔随,不拘常格。”此诗正体现其五言之清澹自然。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评曰:“‘风松时落蕊,病鹤不梳翎’,写景入微,而寓意深远,非俗手可及。”
3. 《历代诗话》引吴可语:“东坡作诗,每于寻常事中见妙理,此篇探疾而得静趣,可谓得道者之言。”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语极平淡,味极深厚。‘山月照君醒’五字,有无限体贴,非深交不能道。”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其触景生情之作,往往于闲适中寓感慨,简淡中含深情,如此类探疾赠答之篇,最见性情。”
以上为【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