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幼生长在战乱之中,早早便脱离了军旅生涯;
晚年有幸成为元祐年间太平盛世的臣民。
不为世事沧桑、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惊惧,
只为那龟山、蒙山之间恩泽如春的景象欣然前来。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乔仝:北宋人,生平不详,或为隐士或方外之士,与苏轼有交往。
2. 贺君:指受寄赠诗之人,具体身份不可考。
3. 生长兵间:指苏轼少年时期正值宋与西夏战事频繁,社会动荡。
4. 早脱身:指未真正投身军旅,得以从事文职与学术。
5. 元祐:宋哲宗年号(1086–1094),期间旧党执政,苏轼一度被召回朝,政局相对稳定,史称“元祐更化”。
6. 太平人:指在和平年代安居乐业的百姓,此处自谓得享清平。
7. 渤海桑田变:典出葛洪《神仙传》中麻姑语“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巨变。
8. 龟蒙:指龟山与蒙山,位于今山东临沂一带,古代属鲁地,象征文化昌盛、山水清幽之地。
9. 漏泽春:形容恩泽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漏”有渗出、普施之意,喻朝廷仁政或自然祥和之气。
10.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约在元祐年间任翰林学士时,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乔仝寄贺君六首》中的第二首,表达了诗人历经动荡后对安定生活的珍视与欣慰之情。前两句回顾自身早年颠沛、晚年得安的经历,感慨命运之转折;后两句以“渤海桑田”喻世事变迁,却言“不惊”,体现其豁达胸襟,又以“龟蒙漏泽春”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寄托对友人所居之地的美好祝愿。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融个人身世之感与时代背景于一体,展现了苏轼在政治起伏中仍不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谨严,四句两联,前后呼应。首联从个人经历切入,“生长兵间”与“晚为元祐太平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时代变迁与人生际遇的戏剧性。一个“晚”字,饱含迟来安宁的欣慰与感慨。次联转写心境与景致,“不惊”二字尤为关键,既是对“桑田变”的淡然处之,也体现了苏轼历经贬谪、宦海浮沉后的超然境界。而“来看龟蒙漏泽春”则由虚转实,将抽象的政治清明、民生安乐具象为齐鲁大地的春日美景,诗意盎然,寓意深远。整首诗融合历史感、人生感与自然美,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典型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沉静通透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语极平易,而感慨深至。‘不惊’二字,见公胸中浩然之气。”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前二句叙事,后二句托兴,意在言外。‘漏泽春’语新而雅,非俗笔所能道。”
3.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元祐诸作,多有安恬之致,此诗尤见坡公晚岁心境澄明。”
4.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乔仝事迹无考,然观此组诗,似为方外之交。其二寄意时事,兼抒怀抱,可作自况读。”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