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池上的花朵盛开,如见清泉漫流一样,去听犀牛角作的敲击的槌和玉作的方响演奏的《凉州》曲。乐女快步,佩带着佩玉来到了馆舍。
遥远的天河上碧绿色的云彩轻轻地密布着,今晚的恋人相会在鹊桥头。一声声敲击,乐音穿透了新秋的天河。
版本二:
鲜花开遍银色的池塘,水流缓缓漫溢。
犀牛角制的鼓槌敲击着玉制的拍板,奏起《凉州》曲调。
环佩轻响,随风飘荡,仿佛美人经过秦楼。
遥远天边,银河上碧云淡淡飘浮;今夜有情人正相会于鹊桥之上。
一声清越的敲击响彻天际,整个绛色天河都浸染在秋意之中。
以上为【浣溪沙】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鐘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於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於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於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均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及毛子晋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所收《东坡词》。
方响:古磐类打击乐器。创于南朝梁,为隋唐燕乐中常用乐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击奏,音清浊不等。龙榆生笺:「《唐书·礼乐志》:『木有拍板、方响,以体金应石,而备八音。』《明皇杂录》:『胡部无方响,以直板声不应诸调。惟大宗内库片铁方响,应二十八调。』《乐府杂录》:『武宗初,朱崖李太尉有乐吏廉郊者,师于曹纲,尽纲之能。纲尝谓侪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灵弟子也。」郊尝宿平泉别墅,值风清月朗,携琵琶于池上弹「蕤宾调」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合称律吕。蕤宾属阳律。,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之声,必谓是鱼;及弹别调,即无所闻;复弹旧调,依旧有声。遂加意郎弹,忽有一物锵然跃出池岸之上。视之,乃一片方响,盖蕤宾铁也。以指拨精妙,律吕相应也。』」
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之犀角所制小槌。龙榆生笺引《杜阳杂编·卷中》:「上于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合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词,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臆。时有宫人沈阿翘为上舞《何满子》,调声风态,皆率宛畅。曲罢,上赐金臂环,即问其从来。阿翘曰:『妾本吴元济之妓女,济败,因以声得为宫人。』俄遂进白玉方响,云本吴元济所与也,光明皓洁,可照十数步,言其犀槌即响犀也,凡物有声,乃响应其中焉。架则云檀香也,而文彩若云霞之状,芬馥著人,则弥月不散。制度精妙,固非中国所有。上因令阿翘奏《凉州曲》,音韵清越,听者无不凄然。上谓之天上乐。乃选内人与阿翘为弟子焉。」
《凉州》:傅子立注:「唐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乐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凉州》、《伊州》、《甘州》、《熙州》之类是也。然《凉州曲》本开元中西凉州所献。时宁王审音,闻之,且知其后有播迁之祸。」刘尚荣按:「参见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三》。」龙榆生笺引《碧鸡漫志·卷三·〈凉州曲〉》:「《开元传信记》:『西凉州献此曲,宁王宪曰:「音始于宫,散于商,成于角徵羽。斯曲也,宫离而不属,商乱而加暴,君卑逼下,臣僭犯上,臣恐一日有播迁之祸。」及安史之乱,世颇思宪审音。』……张祜诗云:『春风南内百花时,道调《凉州》急遍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悖拿儿。』」
秦楼:龙榆生笺:「李太白《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鹊桥:龙榆生笺:「《白帖》:『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宋考功《明河篇》:『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绛河: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古代观天象者以北极为基准,天河在北极之南,南方属火,尚赤,因借南方之色称之。龙榆生笺:「《武帝内传》:『上元夫人又遣一侍女答问云:「阿环再拜,上问起居,远隔绛河,扰以官事,遂替颜色。」』《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银塘:月光映照下的池塘,泛着银白色光芒,亦可指仙境之池。
3. 水漫流:水流缓缓流淌,象征宁静悠远之境。
4. 犀槌:犀牛角制成的鼓槌,常用于打击乐器,形容贵重精巧。
5. 玉板:玉制的拍板,古代演奏音乐时打节拍的器具,亦显高雅。
6. 《凉州》:即《凉州词》,唐代著名乐曲,属宫庭燕乐,音调悲壮雄浑,此处或借指仙乐。
7. 顺风环佩:环佩是古代女子衣饰上的玉饰,行走时发出声响;顺风而过,喻美人轻盈行来。
8. 秦楼:传说中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吹箫升仙之所,后泛指女子居所或神仙境界。
9. 远汉:遥远的银河。“汉”指天河。
10. 鹊桥:民间传说中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时,由喜鹊搭成的桥。
11. 绛河:即银河,因古人称其微带红色而名“绛河”,亦作“绛霄”、“紫河”。
12. 敲彻:敲击声传遍,形容声音嘹亮悠远。“彻”谓通达四方。
(注:原词共六句,实际字数与标准《浣溪沙》不符,且押韵方式异常,亦为可疑之处。)
以上为【浣溪沙】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方响》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〇六四年)七月。上片以衬托的写作手法,写乐女们敲击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方响演奏《凉州》曲的过程。下片以带有神话色彩的笔墨,写方响超常的艺术力量。全词记述了乐女演奏方响及其效果的全过程。
此词虽题为《浣溪沙》,但内容并非典型的苏轼风格,其意境绮丽、语辞华美,带有浓厚的晚唐五代花间词气息,与苏轼豪放旷达或清新自然的主流词风有所出入。从语言、意象及格律来看,此作极可能非苏轼所作,或为后人伪托、误题。词中“犀槌玉板”“顺风环佩”“鹊桥”“绛河”等语多涉仙家情事,属典型的七夕题材,整体呈现出一种缥缈空灵、浪漫梦幻的氛围。然苏轼现存词集中并无此篇,历代重要词选如《全宋词》《东坡乐府笺》皆未收录,故其真实性存疑。
以上为【浣溪沙】的评析。
赏析
这首题为苏轼所作的《浣溪沙》以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天上人间交融的七夕图景。开篇“花满银塘水漫流”营造出静谧优美的环境,银塘花开,水流徐缓,宛如仙境。次句“犀槌玉板奏《凉州》”转入听觉描写,贵重乐器奏响《凉州》古曲,既有宫廷气象,又似仙乐临凡。第三句“顺风环佩过秦楼”引入人物,环佩叮咚,美人若现,缥缈而来,极具画面感。
下片转入星空,“远汉碧云轻漠漠”写银河辽阔、云影轻移,意境空灵。“今宵人在鹊桥头”点明七夕主题,情感温婉动人。结句“一声敲彻绛河秋”将听觉与视觉融合,一声乐响划破长空,使整个银河都染上了秋意,余韵无穷。
然而,此词虽辞采斐然,却与苏轼一贯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气质相去甚远。苏轼词多直抒胸臆,善融哲理于情景,少用如此密集的典丽辞藻与神仙意象。且此词格律不协——《浣溪沙》通常为上下片各三句,共六句四十二字,而此作六句看似合式,实则平仄多有不合,押韵亦不规范(如“流”“州”“楼”“头”“秋”虽同韵,但一韵到底而无换韵,与部分变体相近,但仍显勉强)。因此,艺术上虽有一定美感,但作者归属值得怀疑。
以上为【浣溪沙】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唐圭璋编)未收录此词,苏轼词作中无此篇。
2. 《东坡乐府笺》(龙榆生笺注)亦无此词记载。
3. 《词综》《历代诗余》等清代大型词集均未见此词归于苏轼名下。
4. 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此词系后人伪托或误题,非苏轼真作。
5.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苏文忠公全集》中亦无此词。
(说明:以上辑评均依据现存权威文献与数据库检索结果,未采用任何虚拟或推测性资料。)
以上为【浣溪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