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悬崖上的小阁楼旁碧绿的梧桐树伫立,仿佛听到半空中传来人语声响。
多次叩击铜环却全然没有回应,只见松花洒满地面,午间的树荫浓郁如墨。
以上为【游白狼山两首】的翻译。
注释
1. 白狼山:位于辽宁喀左县,又称白鹿山
2. 悬岩小阁:山崖上的小型阁楼建筑
3. 碧梧桐:青绿色的梧桐树,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
4. 铜环:门上的铜制环状叩击器
5. 浑不应:完全没有回应
6. 松花:松树花粉,春季脱落时呈黄色粉末状
7. 午荫:正午时分的树荫
8. 百叩:多次叩击,虚指而非实數
9. 半空:既指空间高度,又暗含虚幻意味
10.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以上为【游白狼山两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构建出空灵禅境,通过“似有人声”的听觉幻象与“铜环不应”的现实静寂形成诗意张力。后两句以“松花满地”的视觉印象与“午荫浓”的体感温度收束,在色相俱泯的静谧中暗藏生机,体现郑板桥“删繁就简”的美学追求。
以上为【游白狼山两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乾隆年间郑板桥宦游北方时期,是其山水诗中的逸品。前两句以悬疑笔法起兴,“悬岩小阁”的险峻与“碧梧桐”的清雅形成质感和色彩的对比;“似有人声”的微妙表述,既可能是山谷回声的物理现象,亦可是心物交融产生的幻觉,与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形成跨时空对话。后两句转入禅意观照,“百叩不应”的执着与“松花满地”的顿悟,暗合《景德传灯录》“叩门不应时如何”的公案机锋;“午荫浓”三字尤见功力,既写实景又象征禅境的深不可测,其以觉代视的手法,与厉鹗“松阴坐永日”同样具有时间凝滞感。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寻访到悟道的升华,堪称清代禅理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游白狼山两首】的赏析。
辑评
1. 袁枚《随园诗话》:“板桥《游白狼山》绝句,‘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郑克柔此诗,空际传神,结句七字可抵一幅米家山水。”
3. 蒋宝龄《墨林今话》:“板桥山人诗画互通,‘松花满地’句,正是其泼墨点苔之法。”
以上为【游白狼山两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