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它既没有梅与柳那般清新的风骨,也没有桃与李那种娇艳媚人的姿色。
单单是这一味沁人心脾的芳香,就足以令群花退避,谁敢与它争锋?
我深知此本是天上的仙种,偶然飘落到了人间的深岩幽洞之中。
它全不理会月宫里的清寒寂寞,执意要将人间的枝条与月中的仙桂比并着看。
以上为【菩萨蛮 · 木樨】的翻译。
注释
木樨:桂花的别称。
标格:风范,风度。
妖娆色:娇艳媚人的颜色。
恼人香:撩拨人、引动人的香气。“恼”在此处是“引逗”、“撩拨”之意,并非恼怒。
争敢当:怎么敢承当、怎么敢与之相比。争,同“怎”。
天上种: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花为“天上种”。
飘落深岩洞:指桂花从月宫飘落,生长在人间的幽僻之处。
将枝比并看:折下人间桂树的枝条,与传说中的月宫仙桂放在一起比较观看。
以上为【菩萨蛮 · 木樨】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词为咏物词,借咏桂花(木樨)的独特风韵,寄寓了词人对高洁品性与内在价值的追求,以及不与凡花为伍的孤高情怀。
手法:
对比与反衬:开篇即以“无梅柳新标格”、“无桃李妖娆色”的双重否定,将桂花与诸多名花对比,反衬出桂花不以色与形取胜的独特之处。
欲扬先抑:前两句的“抑”(否定其形色),正是为了后文对“一味恼人香”的“扬”,突出其内在的、压倒性的魅力。
神话入词:下片引入月宫桂树的神话传说,将眼前之桂与天上之种相联系,极大地提升了桂花的品格,使之超凡脱俗。
以上为【菩萨蛮 · 木樨】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是朱淑真人格精神的生动写照,其妙处在于咏物而不滞于物,赋予了桂花强烈的个性色彩。
对内在美的极致推崇:词人一开篇便以决绝的口吻,将桂花与代表清高(梅柳)和代表秾丽(桃李)的众花划清界限。她刻意剥离了桂花的视觉形象,从而将全部的笔力聚焦于其嗅觉特征——“一味恼人香”。这“一味”与“群花争敢当”,充满了自信与傲岸,宣告了一种不以世俗标准(形、色)评判,而以独特内在(香)取胜的价值观。这无疑是词人自身才华与内在品格的自信流露。
仙缘与野逸的融合:下片点明桂花的“仙籍”,称其为“天上种”。但妙在“飘落深岩洞”一句,它没有生长在富贵庭院,而是落在了清幽甚至偏僻的“深岩洞”。这既赋予了桂花来自仙界的崇高血统,又赋予了它甘于寂寞、远离尘嚣的野逸品格。这种结合,使得桂花的形象既高贵又清冷,既非凡又孤寂。
倔强的比较与叛逆的精神:结尾两句是全词精神的升华。“不管月宫寒”一个“不管”,写出了桂花的执拗与主动。它不再是被动飘落,而是主动地“将枝比并看”。这一举动,充满了挑战意味和叛逆精神。它仿佛在说:无需羡慕天上的仙家,我这人间的桂树,其风神品格,未必就输于你月宫中的那一株!这种敢于与至高权威比较的勇气,正是朱淑真作为一位思想觉醒的女性,其独立意识和倔强性格的集中体现。
以上为【菩萨蛮 · 木樨】的赏析。
辑评
(宋)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朱淑真词,清空婉约,纯乎天籁。如《菩萨蛮·木樨》云‘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其孤芳自赏之致,溢于言表。”
(评点:作为最早整理朱淑真作品的编者,魏仲恭点明了其词自然天成的风格,并认为此词鲜明地流露出了词人孤芳自赏的情致。)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情知天上种’二语,飘逸之至。结句‘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看’,奇情异采,独具性灵,非寻常闺秀所能道。”
(评点:陈廷焯盛赞此词下片意境飘逸,尤其认为结尾两句构思奇特,光彩照人,充满了独特的个性与灵性,非一般闺阁词人所能写出。)
现代学者 邓红梅《女性词史》:
“朱淑真笔下的桂花,是其人格的化身。它摒弃了对外在形色的依赖,而将全部的生命价值寄托于内在精神的芬芳。结尾与月宫仙桂的‘比并’,更体现了宋代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堪称女性咏物词中的逸品。”
以上为【菩萨蛮 · 木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