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常忆起溪边亭台日暮时分,
沉醉美景竟忘了归家之路。
尽兴后夜幕下荡舟返回,
误闯入荷花盛开的深处。
奋力划呀,奋力划,
惊起了整滩栖息的鸥鹭。
以上为【如梦令】的翻译。
注释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兴:兴致。
藕花:荷花。《薛昭蕴·浣溪沙》:「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鹭,鸟类的一科,翼大尾短,嘴直而尖,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亦称「鹭鸶」)、「苍鹭」、「绿鹭」等。鸥鹭,泛指水鸟。
溪亭:济南名泉之一,或泛指溪边亭阁。
沉醉:深醉于自然美景,非指酒醉。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划船渡出。一说“怎渡”的诘问。
鸥鹭:白鸥鹭鸶,常见于湿地。
以上为【如梦令】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易安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本词以白描手法追忆一次郊游经历,展现少女时代的无忧情怀。全词按“沉醉-误入-争渡-惊鹭”的顺序展开,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条。开篇“常记”二字将瞬间体验升华为永恒记忆,“不知归路”既写实景迷途,更暗喻对自然美的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是词眼,意外困境反成审美奇遇,结尾“惊起鸥鹭”的动态画面,将视觉、听觉、动觉交融,在二十七字内完成从静谧到喧闹的意境转换。
以上为【如梦令】的评析。
赏析
全词共六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时间太长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阳西沉,天快了晚了,这种荒唐的事至今还记得。开头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沉醉不知归路」,因为酒喝多了,人晕晕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之意。这时,连回家的路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让人担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 「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第二层,三、四两句写误入藕花丛中。酒是喝得是尽兴,天却晚了,不能不回家呀,「兴尽晚回舟」,来时诗人是划着小船来的,回去也要小船划回去呀。我们好像看到诗人踉踉跄跄从亭子上走下来,解开拴船的绳索,撑开小船向前去。划呀,划呀,可是,酒喝多了,头脑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划向哪里,诗人也许不太明白。由于酒后发力,用力过猛,小船儿一头撞进了藕花丛中,「误入藕花深处」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却将一叶扁舟摇荡于盛放的荷花丛中。「误入」这里把诗人酒眼朦胧醉的憨态全部写出来,要在平时船划入藕花深处,要出多大的劲呀,今天不知不觉地撞进来了,这里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待。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遥追忆。
第三层,五、六两句写乘着酒兴奋力争渡。「争渡,争渡」,这里是指作者奋力划船的意思,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如梦令》词中第五句必须为叠句的规定,重复说「争渡,争渡」,表示奋力,再奋力。要把船驶出误入的藕花宕,诗人不得不使劲力气划船了,这里诗人动作很重,声音很响,也许是酒力的助升。诗人乘着酒兴,拚命地划着,而滩上的鸥鹭,它们本来开始晚休了。这些鸟儿一向以为这里平安无事,现在如此的动作,鸟儿们可吓坏了,它们惊恐地扑腾腾地四处乱飞。「惊起一滩鸥鹭」。是谁打扰了它们,是易安,是喝醉了酒的女诗人易安,它们哪里知道呢?
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一种白描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表现了易安早期词引出新思,取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艺术特色。
此词创作于李清照待字闺中时期,体现其早期词作清新明快的风格:
叙事结构的匠心:通过“日暮-晚回-深处”的时间推进,与“溪亭-归路-藕花-鸥鹭”的空间转换,构建戏剧性场景;
动词的连锁效应:“醉-不知-误入-争渡-惊起”形成动作序列,展现少女从迷惘到奋争的完整心理过程;
色彩与声音的暗写:藕花红、鸥鹭白、暮色紫的视觉层次,与划水声、惊飞声的听觉交响,共同营造立体意境。
结尾三个短句的重复与加速,既模拟划船节奏,又体现紧张情绪,堪称“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蓼园词评》)。
以上为【如梦令】的赏析。
辑评
明·茅暎《词的》:“易安幼年作《如梦令》,清真浑朴,一片天籁,『争渡』二语自然流出,绝不雕琢。”
清·陈廷焯《云韶集》:“『常记』二字直贯到底,无一字不俊丽,无一字不鲜活,此真天才也。”
现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李清照用口语写生活小景,『争渡』的重复使用,既有劳动号子的节奏感,又暗含焦急与顽皮并存的少女心理。”
本词在宋代词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以女性视角记录游赏体验,突破传统闺秀题材限制。其自然天成的语言、动态连续的构图、青春洋溢的情致,不仅展现词人早慧的艺术才华,更标志宋代女性文学的主体觉醒。作为《漱玉词》开卷之作,此词已蕴含“易安体”白描中见深意、平淡处起波澜的艺术特质。
以上为【如梦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