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归雁鸣声消逝在碧色残云里,背窗而坐见雪落,炉中香烟笔直上升。
烛光映照下凤钗明艳夺目,钗头人胜摇曳轻灵。
号角声催着拂晓的滴漏,曙光重现于牛斗星宿。
想要寻赏春意却看花艰难,料峭西风仍裹挟着去岁严寒。
以上为【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的翻译。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
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1. 归鸿:春秋迁徙的大雁,古有鸿雁传书典
2. 背窗:背对窗牖,见温庭筠《菩萨蛮》“背窗灯半明”
3. 炉烟直:化用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句法
4. 人胜:人形彩胜,唐宋女子立春首饰
5. 角声:军营号角,暗示战乱时空背景
6. 晓漏:拂晓铜壶滴漏计时器
7. 牛斗:牛宿与斗宿,代指天际
8. 西风留旧寒:倒装句法,强调春寒料峭的持续性
9. 凤钗:钗头作凤形,贵妇头饰
10. 看花难:反用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意
以上为【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作於宋髙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靖康之变后,李易安与赵德甫的家乡青州府失陷,家藏十馀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德甫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随之南迁。随之德甫病故,给易安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
此词以精微的物候观察构建情感空间,上片通过“归鸿声断”“炉烟直”等静默意象,暗喻音书断绝的孤寂;下片借“角声催晓”“西风旧寒”的时空交错,展现春难如期的怅惘。全词在方圆寸幅间融合视觉(碧云、烛光)、听觉(归鸿、角声)、触觉(西风)等多重感官体验,形成立体的审美境界。
以上为【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的评析。
赏析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雲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雲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美成《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此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宋人张荃翁《贵耳集·巻上》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
此词当作于李清照南渡后期,在节序更迭中寄寓家国之思。上片“归鸿声断”起笔即定孤寂基调,鸿雁北归反衬词人羁留南方;“背窗雪落”的逆向观景视角,暗示与外部世界的疏离。下片“角声催晓”将个人体验纳入历史维度,牛斗曙光的宇宙意象与钗头人胜的微物细节形成巨细映照。结句“西风留旧寒”以自然现象承载历史记忆,旧日严寒裹挟当下春光,既写早春实感,更喻靖康之变后的时代寒意,在轻灵笔触中蕴含沧桑质感。
以上为【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的赏析。
辑评
1.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看花难’三字淡中藏痛,直追后主‘林花谢了春红’。”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上片穠丽,下片清疏,此种对照手法易安最擅。”
3.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通篇用逆挽法,‘归鸿’‘角声’皆振起全篇筋骨。”
4.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炉烟直’与‘西风寒’构成温度反差,可见词心之细。”
5. 陈祖美《李清照词笺注》:“末句既应‘雪落’之冬景,又破‘春意’之期待,形成情感张力。”
以上为【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