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秋池阁旁,风伴随着晨光吹开了庭院的窗簾。霜打过的树葉没有凋枯,风吹也不落下,却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
嘲笑虚名和薄情,这些几乎与世人隔离起来。我的一片懒心可不思世事,一双懒脚可不奔波人情,好让它们闲置起来。
版本二:
在秋日的池边楼阁中,清晨微风轻拂庭院,帘幕随风飘动。经霜的树叶尚未完全凋零,风吹过也未将它们吹落,半空中惊飞了乌鸦,却惊喜了喜鹊。我自嘲身外浮名情意淡薄,仿佛与世人日渐疏远。一颗懒散的心,一双不愿奔波的脚,正好安放在清闲的地方。
以上为【谒金门 · 秋池阁】的翻译。
注释
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为词牌。西汉武帝以西域大宛马铜像立于皇宫鲁班门外,因改鲁班门称金马门。西汉文士东方曼卿、扬子云、平津侯等曾待诏金马门,称「金门待诏」。调名本意即咏朝官等待君王召见。敦煌曲子词存四首,「开于阗」一首歌颂将帅武功,「常伏气」一首有「远谒金门朝帝美」当为创调之作。五代冯正中三首,其「吹皱一池春水」阕为传世名篇。《金奁集》入「双调」。元高拭词注「商调」。宋杨湜(Shí)《古今词话》,因韦端己词起句,名《空相忆》;张东泽词有「无风花自落」句,名《花自落》;又有「楼外垂杨如此碧」句,名《垂杨碧》;李清臣词有「杨花落」句,名《杨花落》;李方舟名《出塞》;韩涧泉词有「东风吹酒面」句,名《东风吹酒面》;又有「不怕醉,记取吟边滋味」句,名《不怕醉》;又有「人已醉,溪北溪南春意,击鼓吹萧花落未」句,名《醉花春》;又有「春尚早,春入湖山渐好」句,名《春早湖山》。双调,仄韵四十五字,每句用韵,前後阕各四仄韵,因有三个六字句,使此调表情压抑,悲咽。韦端己此词最能体现调情特点,并为唐宋通用之体。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调名下题作「秋兴」。
「霜葉未衰吹未落」句:傅子立注:「李太白诗:『霜落江始寒,枫葉绿未脱。』」刘尚荣按:「句出《江上寄元六林宗》,见《李太白诗集·卷十四》。」
「似与世人疏略」句: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脱略小时辈。』」刘尚荣按:「句出《壮遊》,见《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二》。」似,傅注本原阙,今据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补。
「好教闲处著」句:傅子立注:「司空表圣作《耐辱居士歌》曰:『休休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懒是长教闲处著。』」刘尚荣按:「句见《唐诗纪事·卷六十三·司空图传》。《全唐诗·卷六百三十四》司空表圣《题休休亭》诗题下注:『一作《耐辱居士歌》。』诗曰:『咄,诺。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著。』傅注引述略同於《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休休亭》。」
1. 谒金门:词牌名,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 秋池阁:秋天池畔的楼阁,可能是实指某处建筑,亦可泛指秋日园林中的观景之所。
3. 傍:临近,靠近。此处指清晨微风轻拂之意。
4. 晓庭:清晨的庭院。
5. 帘幕:悬挂于门窗前的布帷,用以遮蔽或装饰。
6. 霜叶:经霜变色的树叶,多指枫、槭等秋叶。
7. 未衰:尚未凋零枯败。
8. 半惊鸦喜鹊:乌鸦易惊而飞,喜鹊则常因风动枝叶而跳跃鸣叫,此处描写动静交错之景。
9. 浮名:虚名,指官场功名利禄。
10. 疏略:疏远而不拘礼节,此处形容与世俗人情往来减少。
以上为【谒金门 · 秋池阁】的注释。
评析
《谒金门·秋池阁》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抒怀词。上片写景,「秋池阁」的秋色;下片抒情,写秋兴。全词以景起兴,即景生情,引出了词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
上片,写「秋池阁」的秋色。「风傍晓庭簾幕」,说晨风吹进庭院,掀开「簾幕」,给「秋池阁」这一类似宫廷园林带来了朝气。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一个画面。一个「傍」字,把晨风的清新味反映出来了。「霜葉未衰吹未落」,说「霜葉」还未枯萎,即使晨风吹它,它仍然挂在枝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二个画面。两个「未」字,把「霜葉」的生命力衬托出来了。「半惊鸦喜鹊」,说晨风发出嗖嗖声,吹动簾幕,也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三个画面。一个「半」字,把乌鸦、喜鹊与人的和谐传达出来了。
下片,正面写秋兴。正是秋池阁霜天景色激起了词人的秋兴。「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意在嘲笑浮名薄情。词人此时还不到四十岁,初入仕途,大有一番雄心壮志。然而,他面对着的是:自然界呈现一派恬淡和谐的大好秋光,可官场上却充满了谗诽、排挤的血雨腥风。他不禁发出嘲弄:那名利似浮云,那情意似薄纸,有何追逐的价值,因为追名逐利,人情冷漠,导致「与世人疏略」的窘境。可谓阅尽人间秋色,于词人这位通判来说,只有走累于文字,「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这种得过且过的无奈的道路。词人还多了一颗「懒心」,一颗「懒心」,不去想它什么皇务;一双「懒脚」,也不去奔走什么政事。就让心和脚「闲处著」。嘲笑之言,入木三分。然而,与上片的那种欲寻永葆不衰的秋色的心愿相比,词人显然心头浮起与他「致君尧舜」,「奋厉有当世志」的豪情极不相符的消极心绪了,或许还潜藏着隐退而求恬淡生活的陶情。
全词,以秋色起兴,引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心灰意懒,无情嘲弄。上片写景,园中景色宜人;下片议政,现实灰暗,嘲笑任意。
这首《谒金门·秋池阁》是苏轼晚年词作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其历经宦海沉浮后对仕途名利的超然态度。全词以秋景为背景,借景抒怀,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上片写景,通过“风傍晓庭”“霜叶未落”等细节勾勒出清冷宁静的秋晨画面;下片转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对浮名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整首词情感真挚,风格冲淡自然,展现了苏轼“旷达”之外另一面——静退、内省的精神世界。
以上为【谒金门 · 秋池阁】的评析。
赏析
此词结构清晰,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而不露痕迹。开篇“秋池阁”点明地点,“风傍晓庭帘幕”以细腻笔触描绘清晨微风轻拂帘幕的静谧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寂的氛围。接着“霜叶未衰吹未落”一句,既写出秋意尚浅,又暗含生命虽经风霜仍坚韧不坠之意,颇具哲理意味。“半惊鸦喜鹊”则以动物反应衬托环境之幽静,动静相生,饶有情趣。
下片由景入情,“自笑浮名情薄”一语道破作者对功名的淡漠心态。“似与世人疏略”进一步说明其主动退出喧嚣人际圈的态度,非被迫隐逸,而是自觉选择。“一片懒心双懒脚”用口语化表达极富幽默感,看似颓唐,实则透露出彻底放下后的轻松自在。“好教闲处著”收束全词,点明主旨——人生最宜安放于清闲之地,呼应东坡“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的生活哲学。
整体语言质朴自然,毫无雕饰,却蕴含深厚的人生体悟。不同于苏轼豪放激昂之作,此词展现出其晚年归于平淡、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堪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范。
以上为【谒金门 · 秋池阁】的赏析。
辑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玲玲:东坡在这首词中的满腔愤懑,化为在闲適中找寻生活的乐趣。他以乐观旷达的情调,一流露了心灵深处的呼声,自然和谐,感人情愫。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东坡词旷达中见真性情,此阕尤得静退之致。”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懒心懒脚’语俚而趣,非真有闲情者不能道。”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苏子瞻之旷,得益于天性,如‘好教闲处著’,非强为之,乃自然流露也。”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当作于黄州或惠州时期,心境已趋恬淡,不复以荣辱萦怀。”
5. 徐培均《苏轼选集》评曰:“通篇以‘闲’字为骨,写来洒脱自然,可见其晚年心境之澄明。”
以上为【谒金门 · 秋池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