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皇甫谧,门人如挚虞。
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
欲令海外士,观经似鸿都。
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逾。
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
故知根尘在,未免病药俱。
念君千里足,历块犹踟蹰。
奏赋病未能,草玄老更疏。
犹当距杨、墨,稍欲惩荆舒。
翻译
我不是皇甫谧那样的高士,但门下弟子却如挚虞般好学。
我岂会吝惜两瓶酒,而不肯借出一车书呢?
只希望远方的学子,能像当年鸿都门学的读书人一样勤读经籍。
我自少年起便致力学问,转眼已六十多岁。
老马不耐久放荒野,长鸣着渴望重回驾辕之车。
由此可知,根性与尘世习气仍在,病与药仍须并存。
念及你千里奔走求学,虽跨越千山万水仍犹豫踟蹰。
好学才是真正的功业,你可与司马相如比肩。
这部书我早已熟读,如今正可用它来拯救我荒疏的学问。
只是惭愧年事已高,如夕阳西下,长久以来也厌倦了诗书之乐。
想作赋却因体弱难成,研究《太玄》也因年老更加荒疏。
但我仍应坚守正道,抵御杨朱、墨翟的异端邪说,
并稍加批判王安石、吕惠卿等人的新法流弊。
以上为【和陶赠羊长史,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皇甫谧:西晋著名医学家、文学家,隐居不仕,潜心著述,以博学著称。
2. 门人如挚虞:挚虞为西晋文学家、藏书家,此处苏轼谦称自己虽非皇甫谧,但门人却如挚虞般好学。
3. 两鸱酒:鸱夷,皮制酒囊,代指酒。典出《汉书·高帝纪》:“持一豚蹄,酒一鸱。”
4. 一车书:形容藏书丰富,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5. 海外士:指边远地区的读书人,或泛指求学者。
6. 鸿都:即鸿都门学,东汉设立的官办学府,以教授经学为主,象征正规教育。
7. 结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束发为髻,代指少年时期。
8. 俯仰六十逾:转眼已六十多岁。“俯仰”形容时间流逝之快。
9. 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化用“老马识途”之意,表达虽年老仍愿效力的心志。
10. 草玄:指扬雄作《太玄经》,此处代指潜心学术。
11. 杨、墨:杨朱与墨翟,先秦异端学派代表,孟子曾斥“杨朱无君,墨氏无父”。
12. 荆舒:指王安石(号荆公)与吕惠卿(字吉甫,舒人),北宋变法主要人物,苏轼对其新政多有批评。
以上为【和陶赠羊长史,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和陶赠羊长史”,是追和陶渊明《赠羊长史》之作。苏轼一生仰慕陶渊明,常借和陶诗抒怀言志。本诗表面是回应友人求书之事,实则寄托了诗人晚年对学问、人生、政见的深刻反思。诗中既有对后学的勉励,也有对自身衰老的感喟;既表达对儒家正统的坚守,又暗含对变法弊端的批评。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而意蕴厚重,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成熟与复杂。其“老马思服舆”之喻,尤为动人,展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学者虽力不从心,仍不忘济世之志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和陶赠羊长史,并引】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在形式上追和陶渊明,风格冲淡自然,然内蕴极为丰富。开篇以“我非皇甫谧”自谦,随即表明乐于传道授业的态度,体现其师者情怀。中间“老马思服舆”一句,既是自况,亦是精神写照——即便年迈体衰,仍不甘寂寞,渴望有所作为。这种“老骥伏枥”的情怀,贯穿全诗。诗人回顾六十余载治学之路,感慨时光飞逝,然对学问的执着未减。他对求学者寄予厚望,称其“可比相如”,鼓励其追求真知。末段由个人境遇转向思想立场,明确提出要“距杨墨”“惩荆舒”,既是对儒家道统的捍卫,也是对王安石变法激进倾向的委婉批评。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象深远,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高度凝练与人格的坚韧不屈。
以上为【和陶赠羊长史,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和陶之作,语淡而味深,老境苍然,有不可掩之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东坡晚年诗多类此,不尚雕琢,直抒胸臆,而理趣自生。‘老马’一联,尤见忠爱之忱。”
3.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评苏诗云:“苏子瞻才大学博,发为诗歌,浩瀚流转,然晚年归于平淡,如‘结发事文史’诸语,真有陶风。”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和陶诗凡百数十首,此《赠羊长史》一篇,最能见其晚岁思想之转变,由外王渐趋内圣,而犹不忘世务。”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曰:“苏轼和陶,非徒形似,实得神理。此诗以‘救我今荒芜’作转,由人及己,再推至天下,结构缜密,语重心长。”
以上为【和陶赠羊长史,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