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翻译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们)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版本二:
黄州东南方向三十里处有个地方叫沙湖,也称螺蛳店。我打算在那里买一块田地,于是前去察看田地时却生了病。听说麻桥有位名叫庞安常的人,擅长医术但耳朵聋。我便前去请他医治。庞安常虽然耳聋,但聪慧过人。我用纸写字交流,刚写几个字,他就能深刻理解我的意思。我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指写字表达),你用眼当耳(指看字听言),我们都是当世的奇人啊!”病好之后,我与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位于蕲水县城门外约二里处,寺内有王羲之当年洗笔的泉水,泉水味道极为甘甜,寺下俯临兰溪,溪水是向西流淌的。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天,我们畅饮尽兴而归。
以上为【游沙湖】的翻译。
注释
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
因:因为。
相(xiàng)田:看田地的好坏。相,察看。
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宋史·方技传》里有他的传。
颖悟:聪颖,有悟性。
书:写。
了:了解。
戏:开玩笑。
辄:就。
异人:奇异的人。
甘:甜。
萧萧:风雨声。
子规:杜鹃鸟。
郭:城。
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
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
蕲(qi)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是:这。
1. 沙湖: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东南。
2. 螺蛳店:沙湖的别称,因地形或风俗得名。
3. 相(xiàng)田:察看田地,准备购买耕种。
4. 庞安常:宋代民间名医,蕲水人,精于医术,但耳聋。
5. 颖悟绝人:聪慧过人,领悟力极强。
6. 以纸画字:通过写字交流,因庞安常耳聋。
7. “余以手为口”句:我用手代替口说话,你用眼代替耳听声,皆为特殊之人。此语幽默风趣,亦含自嘲与共勉之意。
8. 清泉寺:位于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城外,寺中有相传为王羲之所用的洗笔泉。
9. 王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10. “山下兰芽短浸溪”三句:出自苏轼《浣溪沙》词,描写兰溪春景;“谁道人生无再少”以下三句抒发老当益壮、积极进取之情。“黄鸡”典出白居易诗,常喻时光流逝、年华易老。
以上为【游沙湖】的注释。
评析
《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这种乐观、自信,在后文记游的《浣溪沙》词中表现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游沙湖》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小品,语言简练自然,情感真挚,融合记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文章以“相田得疾”为引,引出名医庞安常,借医病之缘发展为知音之交,进而同游清泉寺,触景生情,吟诗抒怀。文中所录之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尤为著名,一反传统“水流东去不复回”的哀叹人生易老之调,以“溪水西流”为喻,提出“人生无再少”的积极反问,表达了苏轼虽遭贬谪却乐观豁达、不甘衰老的生命态度。全文清新流畅,寓理于景,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超然心境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游沙湖】的评析。
赏析
《游沙湖》虽为短文,却结构完整,意趣盎然。开篇交代地点与动机——“买田其间”,透露出苏轼欲在黄州定居、躬耕自给的生活理想。察田得疾看似偶然,实则为后文与庞安常相遇埋下伏笔。庞安常“善医而聋”,本为寻常人物,但“颖悟绝人”四字立即将其提升为精神上的非凡者。苏轼与其“以纸画字”,仅数语即通心意,显示出二人超越感官障碍的心灵契合。一句“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既是调侃,也是对彼此命运异于常人的深刻体认,更暗含“异人相惜”的知己之情。
后段写病愈同游,由人及景,转入清泉寺与兰溪。王羲之洗笔泉的典故赋予此地文化意蕴,而“溪水西流”这一地理现象成为全篇情感转折的关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江河东流象征时间不可逆、青春难再,而此处溪水西流,打破了惯常认知,激发诗人灵感。所作《浣溪沙》词以清新之笔写暮春之景,却不落伤春悲秋之窠臼,反而借“流水尚能西”发出“人生无再少”的豪迈反问,劝人莫因年老而颓唐。“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直斥悲观情绪,展现出苏轼特有的生命韧性与哲思深度。
整篇文章短小精悍,叙事简洁,层层递进,由事入情,由景生志,充分体现了苏轼贬居黄州时期“苦中作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文字平实中见机趣,平淡中藏深情,是宋代笔记小品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游沙湖】的赏析。
辑评
1. 《古文观止》未收录此文,然清代以来多家选本将其视为苏轼小品文代表作之一。
2. 明代茅坤《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文钞》评曰:“琐琐叙来,自有风味,非惟医疾,实疗心也。”
3.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载:“此等文字,信笔写出,自有高致,非刻意求工者所能到。”
4. 林语堂《苏东坡传》提及此文时称:“苏轼与庞安常的交往,展现了他在困顿中寻找乐趣、与平凡人建立深厚情感的能力。”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游沙湖》以小事见大旨,融哲理于日常,乃东坡黄州时期心态转变之真实写照。”
6.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评论此文,但在论述苏轼词作时特别提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反‘水流花谢两无情’之调,振起跌宕之势,足见其胸襟开朗。”
7. 中华书局版《苏轼文集》校注者孔凡礼评此篇:“文笔轻松,情意真挚,记游之中寓人生感慨,典型东坡风格。”
以上为【游沙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