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曹操挥师南下江陵,江陵正值危急关头。
周瑜翩翩美少年,气吞江汉显威名。
占据上游利水战,火攻妙计定乾坤。
孔明东吴显雄略,乌鹊南飞战云迫。
妖气掩盖黄星兆,曹军败退返中原。
三分鼎足初成形,鬼蜮伎俩终成空。
以上为【题赤壁图】的翻译。
注释
1. 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2. 江陵:今湖北荆州,赤壁战前战略要地
3. 周郎:周瑜二十四岁授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
4. 水战得上流:指周瑜舰队占据长江上游优势
5. 卧龙:诸葛亮号卧龙
6. 乌鹊南飞: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暗示其败象
7. 黄星:古代星象认为黄色星现预示帝王兴
8. 倒戈:军队溃败
9. 紫陌:指北方中原道路
10. 鼎足:三国鼎立局面
以上为【题赤壁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史诗笔法再现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下江陵”的强势与周瑜“气吞江汉”的英姿对比,构建出历史转折关头的壮阔图景。诗中“水战得上流”与“火攻非下策”的战略分析,体现明代咏史诗注重史实研判的特质。尾联“鼎足已成形”的历史洞见,既准确概括战后格局,又暗含对杨慎当代政治现实的隐喻。
以上为【题赤壁图】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杨慎谪戍云南期间,借《赤壁图》题咏抒发历史兴亡之慨。开篇以“曹瞒”称谓暗含贬义,与“美少年”的周瑜形成道德对比,延续《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民间叙事。“水战得上流”四句,用史家笔法浓缩战争要素:地理优势、战术选择、外交联盟、天象征兆,展现杨慎作为学者的史识功力。诗中“乌鹊南飞”的意象转化尤见匠心,将曹操本人诗句转化为其败亡预言,构成强烈的反讽效果。尾联“鼎足已成形”的判断,既是对三国历史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明朝当时边防危机的隐忧——嘉靖朝严嵩专权、边备废弛,与赤战前曹操势大何其相似。这种借古讽今的笔法,使题画诗超越艺术鉴赏层面,成为寄托政治关怀的载体。
以上为【题赤壁图】的赏析。
辑评
1.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用修此作雄浑跌宕,‘气吞江汉窄’五字,已尽公瑾生平。”
2.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以史笔为诗笔,『火攻非下策』句道尽兵家机杼,非博览者不能道。”
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慎以议礼谪戍,诗中『倒戈回紫陌』云云,未尝不寄慨靖难时事也。”
4.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此篇字字锤炼,结语『鬼蜮俄』三字戛然而止,留不尽之意于画外。”
以上为【题赤壁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