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整个早晨,你想编一个花环,把两个人的爱围住。但花儿却滑落了。黄昏的时候,你垂下红帘,把自己深深地藏起来。可是藏不住的夕阳,流淌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时,爱的,不爱的,都已告别。只剩柔情在徘徊不安。相爱的季节。你虽然有柳树的腰肢,桃花的眼神,芳草的发髻。但春天又要走了,你不知道,花落家。夜晚,花瓣合起。你为憔悴不过是缘来缘散,缘如水。
十二幅绣着红纹的帘幕长长垂地,
她刚移动了只穿着绫袜的纤足,却又犹豫沉吟。
在这雨后晚晴的天气里,她竟怜惜起那短暂的浅阴。
裙带上佩着珠玉的香囊,上面绣着三合而成的字句,
拔下宝钗重新梳理发髻,分成两股的心形式样。
这命定的缘分啊,为何又让她清雅的衣襟被泪水沾湿?
以上为【浣溪沙】的翻译。
注释
“十二”二句:谓绣织有太平鸟的红色帘幕垂挂在地上,刚刚移动了脚步又迟疑起来。十二红,太平鸟之别称。明杨基《十二红图》:“何处飞来十二红,万年枝上立东风。”窣(sū),下垂貌。刬(chǎn}袜,只穿着袜子行走。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轻阴:疏淡的树荫。唐李商隐《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珠衱(jié)二句:缀有珠玉的裙带上佩带着香囊,正切中了“三合”之吉日字。三合字,古代阴阳家以十二地支配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谓之“三合”,据以选择吉日良辰。
宝钗句:谓宝钗将发髻拢起,好像分开的两个心字。
定缘句:意谓你我已是前定的姻缘,又为何事而伤心落泪呢。兰襟,泛有芬芳之气味的衣襟。参见《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注。
十二红帘:十二,虚指,言其多。红帘,暗示居所的华美与闺阁气息。“红”亦常与闺情相关。
窣地深:窣(sū),象声词,形容帘幕长垂及地的样子。深,既指空间幽深,也暗示心情的幽深。
刬袜:刬(chǎn),只,仅。指只穿着袜子而未穿鞋履在地面行走,可见其动作之轻、之小心,亦带一丝幽怨情态。
轻阴:淡淡的阴凉。此处象征美好而易逝的时光。
珠衱佩囊三合字:衱(jié),衣襟或裙带。佩囊,挂在衣带上的香囊。三合字,可能指香囊上绣有由三个字(如双方姓名)拼合而成的图案,是古代男女定情的信物。
宝钗拢髻两分心:用宝钗挽起发髻,梳成“两分心”的式样。此发型本身或象征“两心分离”,与上句“三合字”形成微妙对照。
定缘:注定的缘分。
兰襟:衣襟的美称,泛指衣衫,亦或特指芬芳、高雅的衣襟。
以上为【浣溪沙】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十二红帘窣地深》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此篇写闺怨。词只就少女的形貌作了几笔的勾勒,犹如两组影像的组接:闺中场景和她犹豫不定的行动,而后是其梳妆打扮的特写。如此精妙的刻画,使其形神毕见了。“惜轻阴”与“湿兰襟”则点醒了题旨。
此词是纳兰性德深婉词风的典型代表,通过一系列精微的动作与物象,刻画了一位闺中女子春末黄昏时分复杂难言的心事。全词不着一个“情”字,却处处是情。上片以“十二红帘”的幽深场景开篇,奠定全词封闭而华美的基调;“才移刬袜又沉吟”的细节,将女子欲行又止、心事重重的姿态描摹入微;“惜轻阴”三字更是奇崛,她竟怜惜起转瞬即逝的阴凉,实则是对这易逝青春与良辰的无限留恋。下片通过对“三合字”香囊与“两分心”发髻的并置描写,暗示了女子对“合”的期盼与现实中“分”的忧虑,强烈的对比张力在尾句爆发为无言的泪水——“定缘何事湿兰襟”,一声似怨似叹的诘问,道尽了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哀伤。
以上为【浣溪沙】的评析。
赏析
此篇写闺怨。词只就少女的形貌作了几笔的勾勒,犹如两组影像的组接:闺中场景和她犹豫不定的行动,而后是其梳妆打扮的特写。如此精妙的刻画,使其形神毕见了。“惜轻阴”与“湿兰襟”则点醒了题旨。
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极致的含蓄与精微的象征。
动作见心理:“才移又沉吟”是动态的犹豫,“惜轻阴”是静态的感伤,通过内外动作的捕捉,将女子微妙难言的心事层层揭开。
物象即心象:词中物象皆非闲笔。“十二红帘”是她身处的华丽牢笼;“三合字”是她对爱情圆满的渴望;“两分心”的发髻则是现实中分离与孤独的象征。这些精致的物象共同构成了她的情感世界。
结句的张力:尾句“定缘何事湿兰襟”是情感的高潮。既然缘分是“注定”的,为何还会悲伤落泪?这一问,既点破了前文所有沉吟、徘徊的缘由,又深化了情感的层次——那是一种对“注定”之命运的顺从与不甘交织的复杂情绪,是纳兰词中一贯的“人生常恨”的悲感。
以上为【浣溪沙】的赏析。
辑评
清代·顾贞观《通志堂词序》:“容若(纳兰性德字)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点评:顾贞观作为纳兰挚友,点明其词核心特质在于“凄惋”,能引发读者深切的共情。此词中女子无言的哀愁,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点评:王国维盛赞纳兰词的“真切”与“自然”。此词中对女子情态的刻画,如“才移刬袜又沉吟”,确实生动自然,毫无雕琢之气。)
当代学者 叶嘉莹《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珠衱’一联,极工丽而又极哀顽……‘三合字’是希望的团圆,‘两分心’是现实的隔绝,并置之下,无需言愁,而愁自见。最后一句‘定缘何事湿兰襟’则是此种矛盾心情无法开解后的必然结果。”
(点评:此评精准地分析了词中核心对句的内在张力,并指出尾句是情感发展的必然归宿,揭示了词作内在的逻辑性与感染力。)
以上为【浣溪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