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版本二:
盼望银河迢迢,夜半忽闻秋声凄清。
西园中蝴蝶轻舞,如翻动香粉,暗引蜂黄。
冷暖交替,转瞬即逝,那丝丝点点的秋雨,怎不撩动柔肠?
想必是登高送别友人,又尝到离别的滋味,倍觉凄凉。
仿佛水墨淡染在疏窗之上,孤影映照,如潇湘清冷之景。
借一片高梧落叶、半截残烛,默默相对,似在细细商量。
我曾穿的荷叶衣裳,被秋风悄悄剪碎;今夜又有谁为我遮护那成双的鸳鸯?
从此后,羁旅愁绪千层万叠,梦醒时分,唯有托付给寒蝉的悲鸣。
---
以上为【木兰花慢 · 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的翻译。
注释
木兰花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
梁汾:顾贞观(1637一1714年),又名华文,字华峰,一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与纳兰性德相识,从此交契,直至纳兰性德病殁。
迢递(tiáodì):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悬溜泄鸣琴。”
炎凉:是暖是寒。炎:热。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咨夔《念奴娇·老人用僧仲殊韵咏荷花横披谨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蛮素。”
荷裳(hécháng):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jiāng):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1. 银河迢递:指遥远的银河,此处借指时间或空间的遥远,也暗喻离别之远。
2.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多用于形容秋声,因秋季属金,其音为商,故称“清商”。
3. 麝粉、蜂黄:均为古代女子妆饰用品,此处借指蝴蝶翅膀上的斑斓色彩,亦含香艳之意。
4. 炎凉:本义为冷热变化,此处喻世态人情或季节更替,兼有双关意味。
5. 丝丝点点:形容秋雨细密,亦象征离愁之纷乱缠绵。
6. 登临送客:登高望远以送别友人,古有“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之意境。
7. 疑将:仿佛、好像,表示想象中的景象。
8. 水墨画疏窗:雨打窗棂,水痕如墨迹晕染于窗纸,宛如一幅写意水墨画。
9. 荷裳:以荷叶为衣,典出《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象征高洁人格。
10. 啼螀:即寒蝉,秋日鸣叫,声音凄切,常用于寄托哀思。
---
以上为【木兰花慢 · 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的注释。
评析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才愈加地难分难捨。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全词从景物着手,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此词为纳兰性德送别好友顾贞观(字梁汾)南行所作,融写景、抒情、叙事于一体,情感真挚深沉。全词以“立秋夜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和丰富的心理刻画,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自身漂泊无依的哀愁。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敏锐感知,又有对人生聚散的深刻体悟,语言婉约而意境深远,体现了纳兰词“哀感顽艳”的典型风格。尤其结尾“梦回分付啼螀”,将无限愁思寄托于寒蝉之鸣,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
以上为【木兰花慢 · 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的评析。
赏析
这首《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是纳兰性德送别挚友顾贞观时所作,情感真挚,意境幽远。词从“盼银河迢递”起笔,以星河遥远暗示离别之痛,继而转入“清商”秋声,点明时节已入立秋,氛围顿生萧瑟。词人借“西园蝴蝶”轻舞之景,反衬内心之沉郁,用“麝粉”“蜂黄”等香艳意象,反照孤独心境,形成强烈对比。
“炎凉”二字双关精妙,既写气候之变,亦寓人情冷暖。“丝丝点点搅柔肠”一句,将无形之雨化为有情之愁,细腻动人。下片转入室内场景,“水墨画疏窗”一句极富画面感,雨痕斑驳如画,孤影徘徊,意境清冷如潇湘夜雨,令人神伤。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三句尤为传神,拟人化地写出词人独对残烛落叶,似与之商议心事,孤寂之至。而“被风暗剪”的“荷裳”不仅呼应屈原高洁之志,更暗喻理想破碎、庇护不再。“谁与盖鸳鸯”一问,既是爱情之叹,亦是友情之挽,深情难抑。
结句“羁愁万叠”直抒胸臆,而“梦回分付啼螀”则以景结情,将无尽愁思托于寒蝉哀鸣,余韵悠长。全词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清丽而意蕴深厚,堪称纳兰长调中的上乘之作。
---
以上为【木兰花慢 · 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的赏析。
辑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此词为送别之作。全词直写离别,恰如靖蜓点水点到即止。更多的是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秋风秋雨,疏影残烛,营造离别的氛围,映衬感伤的心境。”
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容若长调多不协律,然情致缠绵,自是绝唱。‘水墨画疏窗’数语,写孤寂之景,入微入细。”
2. 况周颐《蕙风词话》:“纳兰小令得南唐二主之遗,长调亦有可观者。此阕‘丝丝点点搅柔肠’,语浅情深,非寻常所能道。”
3. 张德瀛《词征》:“‘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语极凄婉,令人不忍卒读。”
4. 谭献《复堂词话》:“容若以情胜,此词夜雨送别,情景交融,结处‘分付啼螀’,哀音彻骨。”
5.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此词写别情而不落俗套,借秋雨、残烛、孤影、寒蝉诸意象,层层渲染,足见其艺术功力之深。”
以上为【木兰花慢 · 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